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120年前,在東亞的一角,中日兩國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這場戰爭極大地影響了以後的東亞乃至全球的發展進程。贏得戰爭的日本上升為列強新貴,而老大帝國則在深淵中苦苦掙扎。120年後,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中日兩國的衝突似乎不可避免。失敗的教訓總是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我們有必要重溫這場戰爭,不僅僅是緬懷殉國者,更是汲取如何和平崛起的智慧。

從豐島海戰爆發到《馬關條約》簽訂,在8個多月的時間裡,日本人將中國陸軍一路從朝鮮牙山追到中國東北,直逼大清龍興之地瀋陽。經歷三場海戰之後,裝備先進的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而條約簽訂之後,被清政府割讓的臺灣島,卻進行了更為慘烈和英勇的抗爭。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2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向清朝駐朝欽差袁世凱提出派清兵入朝鎮壓。李鴻章首肯。日本以保護公使館和日僑為名,搶先完成軍事部署。俄國和英國干涉未果,最終清日開戰。

朝鮮人金玉均被殺加速了戰爭爆發。金玉均力圖仿效明治維新改革朝鮮政治,失敗後流亡日本。1894年3月在上海被朝鮮刺客遇害,清政府根據朝鮮的請求將其屍體送回朝鮮,孰料屍體被凌遲,引起日本朝野不滿。“徵韓論”、“徵清論”甚囂塵上。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圖為金玉均遇刺圖

1894年6月3日夜,李鴻章簽發赴朝命令。從6月6日起,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直隸總督葉志超和總兵夏青雲分率士卒從大沽和山海關出發,前往朝鮮牙山。到25日,屯駐牙山清軍人數為2465名。圖為赴朝清軍在大沽港出發前情形。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6月5日,日本戰時大本營在參謀本部成立。6月12日到18日,混成旅團第一批先發部隊完成了仁川登陸的軍事行動。28日,兵員增至8000名,駐紮漢城。日本軍隊不但人數多於清軍,駐紮地點也比地處偏僻之地的牙山更具優勢。

日本派大兵入朝驚動了清政府,後者尋求退兵方案。袁世凱與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達成“即時同時撤兵”的口頭協定,大鳥並未簽字。俄國和英國也要求中日撤兵,但這都沒能阻止日本的意圖。圖右為袁世凱和大鳥圭介談判現場。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朝鮮皇帝高宗軟弱無能,閔妃當權。高宗父親大院君與閔氏一族恩怨深重,於是決意與日軍合作。1894年7月23日,日軍與朝鮮王宮衛隊發生戰鬥。大院君建立了親日政權,宣佈廢除與清政府的所有條約,並邀請日軍驅逐在牙山的清軍。圖為大院君擁護大鳥公使入城圖。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7月20日,清政府僱用英籍商船愛仁、飛經鯨、高升號三艘船,向朝鮮發援兵。在北洋戰艦護衛下,三艘商船往返於中國和朝鮮之間。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拉開甲午戰爭的序幕。豐島海戰使清政府在朝鮮的兵力呈劣勢,嚴重影響了後來的戰局。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在清政府向牙山增兵之前,7月19日,日本海軍做出調整,樺山資紀出任海軍軍令部長,海軍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合併成“聯合艦隊”,伊東祐亨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圖為集結在吳軍港的聯合艦隊戰艦。7月25日清晨,豐島海面,天氣晴朗無雲。日本艦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發現了濟遠和廣乙艦。7時52分,戰鬥打響。結果是濟遠艦重傷、廣乙艦沉沒、操江號被俘。濟遠艦逃回旅順港,操江號不戰而降,後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圖為下沉中的廣乙號。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在豐島海戰中,一艘懸掛英國國旗的英籍商船高升號通過戰鬥海域。船內載有1200餘名清兵、菲律賓人3名、水夫64名、西洋人8名。日艦浪速號下令捕獲高升號。清軍官兵拒絕投降。浪速開炮,高升沉沒。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在高升號沉沒的過程中,日本人只營救了船長等4名西洋人,1000多名清兵溺死。逃生的清兵也遭到日艦水兵的射擊。左圖為高升號上的清兵,右為第二天,法國小炮船雄獅號救助落水的40多名清兵,後將他們送回煙臺。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平壤戰役,清軍在無謀的敗退中傷亡慘重。清軍各部隊陸續越過鴨綠江退至滿洲境內。各國從軍武官描述清軍:“儘管清軍擁有洋式精良裝備,但戰術陳腐,將官和兵士缺少軍人應有的鬥志。成歡和平壤之戰一日即敗,潰不成軍,清軍是一支不堪一擊的軍隊。”

朝鮮王宮之戰後,大院君請求日本驅逐清政府在牙山的軍隊。聶士成認為牙山乃絕境,率部分軍隊移師成歡佈陣。清軍主帥葉志超坐鎮聶軍後方。成歡之戰,清兵不敵日軍優勢兵力。葉志超按兵不動沒有增援聶軍,聶軍只好遁逃。圖為日軍與清軍在牙山激戰。

在成歡與清軍對陣的是日本大島混成旅團,步兵3500人,騎兵47騎,山炮8門。成歡之戰後,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和朝鮮國王的敕使,在萬里倉臨時修建凱旋門,隆重迎接大島部隊。

從成歡敗退的清軍丟盡了糧草,沿途洗劫朝鮮百姓。朝鮮百姓改變了立場,視清軍為仇敵,開始對日軍表現出友善的態度。此時,李鴻章派出的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豐升阿四路大軍正分別從海路和陸路奔赴平壤。圖為敗退的清軍刺傷手無寸鐵的朝鮮百姓。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戰役打響。清軍現狀並不樂觀,李鴻章任命敗將葉志超擔任在朝清軍總指揮,引起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豐升阿各將領不滿,軍內風紀渙散、士氣低下。但在戰爭進程中,清軍憑藉堡壘防禦佔有較大優勢,打退日軍多次進攻。

平壤牡丹臺是清軍的有利陣地,清兵棄守。左寶貴見狀換上御賜朝服,親操火炮發彈,不幸身亡。圖為左寶貴部與日軍激戰玄武門。

主帥葉志超率先主張退兵,各路將軍除馬玉昆主張抗敵外,其他將領都同意放棄平壤。大隊清兵毫無秩序,爭相出城。那些白日裡勇猛的兵勇,在怯懦的將領的命令下喪生。第二天,日軍佔領平壤,抓俘虜,開設野戰醫院。

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兩國艦隊主力在黃海大東溝相遇,展開大規模海戰。這場海戰慘烈至極,雙方水兵都拼死一搏。戰後,日本坦陳,戰鬥的勝負不能簡單評價。

根據豐島海戰的教訓,為防火災,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命令各艦僅留一艘舢板艇,可燃物品、裝備一律拆除。甚至定遠、平遠、鎮遠的12英寸主炮炮頂的防彈鋼板罩,也一併拆除。

黃海海戰進行了5個小時。日本方面,海軍最高長官樺山資紀親自督戰;清朝方面,水師提督丁汝昌也親自指揮。北洋水師經遠、致遠、超勇三艦沉沒,揚威、廣甲自沉,定遠、鎮遠、來遠等戰艦受傷;日艦松島、赤城、西京丸被重創。

海戰中,定遠艦上火災四起,同時,海水入艙。致遠艦為保護旗艦定遠,用猛烈火力誘敵攻擊,以防定遠沉沒。最終致遠中彈,管帶鄧世昌欲與敵艦衝撞,途中艦體中部爆炸,240餘名官兵陣亡。

日軍赤城艦擔任保護西京丸的任務,樺山資紀就在西京丸上。赤城艦中彈30發,死11人,包括艦長坂元八郎太。

平壤戰役失敗後,清軍在鴨綠江防線部署了兩路兵力,右翼總指揮為宋慶,左翼總指揮為依克唐阿。造成同一戰區兩將其頭、無最高都統指揮作戰的局面。主將宋慶無將才,清軍各支部隊諸將均不服氣。虎山一戰,清軍戰前怯敵,連續丟失九連城、安東兩座重鎮,大量武器彈藥被遺棄。

日軍在鴨綠江建造舟橋,僅一夜之間,就在鴨綠江上完成了一座193米的臨時軍橋。

1894年10月25日,日軍第三師團先頭部隊在虎山戰鬥中遭遇清軍增援部隊抵抗,最後清軍潰敗。10月29日,日本第一軍大部隊跨過鴨綠江,踏上中國東北的土地。

清軍虎山守軍退入九連城。日軍決定26日攻打九連城。然而,城內空無一人,九連城已是空城。原來,右翼指揮官宋慶已率兵退向鳳凰城。安東守備軍也隨之撤離。九連城清軍退走,丟卻大量輜重。圖為日軍繳獲清軍的戰利品,包括山野炮78門,步槍4400支及大量糧草。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退至鳳凰城的部隊,士氣極度低落,其中四分之一的士兵沒有兵器,大炮和槍支彈藥在撤逃時被丟棄。宋慶認為士氣短時間內難以振作,鳳凰城的地勢不宜防守,於是下令捨棄鳳凰城退守摩天嶺。圖為撤退路上的清軍。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在遼東半島展開。11月6日,金州失陷。其後,大連灣諸炮臺陣地也被佔領。佔領金州後,日本在此推行了一系列安民政策,沒有破壞戰地的經濟環境。

金州地方防備脆弱,清軍在金州有三支部隊,兵力約三千,沒有統帥。10月24日,清軍抓獲數十名偵探,才得知日軍三萬大軍已經開始登陸,將進攻金州、大連和旅順。圖為日軍攻城圖。

日軍在花園口登陸。

金州城牆高六米,寬五米,是清軍防守禦敵的主要屏障。金州戰鬥中,城牆各處女牆被日軍炮火摧毀,青磚散地。攻城時,城門被日軍工兵爆破炸開。

為躲避日軍,清兵隨身的行囊內大都事先預備普通百姓的衣服,在逃跑時換裝混入百姓之中。

日軍中士兵大多數信奉佛教,宗教在甲午戰爭中法會了重要作用。大本營批准日本宗教界佛門各派親往戰地佈教的請求。

金州城北門內的日軍兵站醫院。兵站收容的傷兵,多是失去戰鬥能力的人,經前期救治後再向後方轉運。佔領金州後,日軍第二軍在金州的行政機構發佈若干安民告示,恢復了地方秩序。

豐島、黃海兩戰敗北以來,北洋海軍士氣大落。日軍花園口登陸時,為避免日本陸軍和聯合艦隊夾擊,北洋艦隊全部撤離旅順港,躲入威海衛。11月16日,駐守旅順港一直讓日艦感到威脅的8艘魚雷艇也被調回威海衛,旅順海上防禦技能完全喪失。旅順失陷後,日軍以捕殺清軍為名,實施屠城。

1894年11月7日,旅順守軍得知金州、大連灣失陷,連續三日目睹了從東面潰退下來的敗兵,狼狽之相讓旅順守軍震驚和沮喪。旅順陷入極度混亂狀態。

旅順匯聚了各路人馬,但北洋大臣李鴻章沒有任命統帥。諸將爭論不休,失去了在外圍阻擊日軍的最佳時機。只有徐邦道、薑桂題、程允和三將主戰,其餘將領萌生退意。

深夜,清軍派遣的偵察兵,在石嘴子日軍營地附近窺探軍情,被日軍哨兵發現,射殺三人,活捉兩人。

日本炮兵部隊攜帶可分解的山炮到達方家屯附近,向清軍陣地開炮。圖中炮兵觀察官正在瞭望彈著點,修正炮擊精度。

椅子山炮臺位於水師營西南,有炮臺三座,與小案子和大案子山炮臺遙相呼應,是旅順西線防禦重點。圖為被佔領的椅子山第三炮臺,炮臺內清兵屍體散亂。

黃金山炮臺用大塊方石建築而成,門頭題字“北洋鎖輪”。炮臺大炮炮身刻字1881年,為舊式炮械。

日軍佔領旅順後,魚雷局被海軍接管,在魚雷艙內發現清軍丟棄的成品魚雷。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在土城子戰鬥中,清軍取勝。清兵割下戰死日兵的首級,返回旅順。自從戰爭以來,日軍首次受挫敗戰,深感恥辱,加上清兵割取頭顱事件,激起日軍上下向清軍復仇的憤怒之火。日軍連續三日在旅順市街以捕殺清軍為名,實施屠城。因擔心招致國際輿論的譴責,日軍徵用軍夫和中國人組成抬屍隊,埋葬、火化屍體。

11月21日,僅一日之戰,號稱遠東第一要塞的旅順便落入敵手。清軍統領無法控制大軍崩潰的局面。在日軍的追擊下,清軍朝金州方向敗走。

在日軍強大攻勢下,海陸清軍士氣完全喪失,內部上下發生了嚴重的降敵騷動。2月12日,程璧光前往日艦交涉投降事宜。當夜丁汝昌、劉步蟾和劉公島陸軍指揮官張文宣先後自殺。17日,聯合艦隊伊東司令官和威海衛道臺牛昶昞在《降服規約書》上簽字。日軍釋放大清海陸降兵四千餘人。

1895年1月20日,駐防威海衛的清軍報告,日軍在榮成灣大舉登陸。清政府後悔沒有提前抽調兵力增強山東防務。朝廷下令急速派兵往威海衛增援。山東各地的清軍向威海衛一線集結。圖為增援軍隊在萊州附近,向煙臺芝罘灣進發途中。

龍廟嘴炮臺是日軍進入威海衛港的主要奪取目標。丁汝昌在視察防務時指出,一旦炮臺落入敵手,大炮就會變成敵軍攻擊北洋艦隊的武器,建議將大炮閉鎖器卸下,遭到陸軍總指揮戴宗騫的怒罵。最終丁汝昌的擔心變成現實。

龍廟嘴炮臺遭到日軍炮火重創。道路附近廢墟中,散落著清軍士兵的屍體。

在當地人引導下,日軍查看趙北嘴炮臺現場。清軍守軍退走時,對炮臺設施實行了全面破壞。

駐守威海衛摩天嶺陣地的清軍曾經奮勇殺敵,日軍大寺少將在戰鬥中陣亡。圖為被清軍丟棄的摩天嶺陸戰堡壘陣地,陣地上有9釐米克式野炮8門。

威海衛港西岸黃土崖炮臺,2門21釐米口徑克式大炮,在清軍逃離時自爆破壞。威海衛炮臺相繼失陷。

1895年2月5日凌晨,日軍兩隊魚雷艇夜襲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被魚雷擊中,在海灣內擱淺。2月6日凌晨,日軍魚雷艇再度夜襲,來遠、威遠、水雷敷設艇共三艘被魚雷擊沉。

兩次夜襲後的2月8日,劉公島已成為一座孤島,完全暴露在日本的炮火之下。北洋水師戰艦四處躲避,被動挨打全無招架之力。清軍九艘魚雷艇中的八艘被日艦圍堵俘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自殺。

丁汝昌死後,劉公島道臺牛昶昞代表威海衛大清陸海軍,前往松島艦與伊東祐亨談判。

按照清日兩軍降伏協議,劉公島降伏清兵先乘船擺渡至威海衛港集合,然後從陸上遣散。

宋慶軍自敗退鴨綠江後,一直在鳳凰城、摩天嶺、海城與日軍周旋。中日雙方在遼東半島分別投入2萬作戰部隊在缸瓦寨、蓋平、海城、營口、牛莊、田莊臺間展開激烈戰鬥。遼河會戰的結果,使得日本在談判桌上取得了更大的籌碼。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日軍向蓋平進發的過程,行軍途中歷經艱辛,極度寒冷使將士凍死凍傷的情況非常嚴重。圖為蓋平大戰圖。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海城是甲午的主戰場之一。海城被佔領後,清軍一共發動了五次爭奪戰,都以失敗告終。日軍在海城一線有效牽制了清政府作戰主力,為確保第二軍奪取威海衛、殲滅北洋水師提供了寶貴時間。海城屬於富庶之地,民房多用上等磚瓦,建築令人歎服。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牛莊一戰,是甲午戰爭爆發以來進行的規模最大、最殘酷的肉搏戰。清兵紛紛躲入居民家中,利用街巷展開巷戰。戰鬥從上午10時到下午5時,約1萬清軍突出包圍,潰向田莊臺。室內留下殘垣斷壁。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在遼東作戰中,日軍軍紀井然。圖為一支炮兵中隊經過普蘭店城鎮時的情形。嚴寒之中,士兵和軍馬都被安排在院外未入人家。

1895年3月6日,營口港陷落。日軍進入營口時,這座城池已空,清軍主力已經退至田莊臺。第一師團佔領營口的海防炮臺,炮臺宏偉壯觀、完好無損。炮臺正面階梯建築中央主炮炮座,周圍配置各式側炮臺座。

1894年11月起,清政府開始探索和談的可能性。為避免招致西方列強的武力干涉,在美國人的斡旋下,日方接受和談。和談進行了兩輪。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獲得巨大利益,令西方列強震驚。俄、法、德三國聯合干涉。日本最終歸還遼東半島,清政府支付3000萬兩換取。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張蔭恆率領的中國赴日求和師團在“中國捷運”號英國皇家郵輪上。圖中外國人為美國前國務卿、中國師團顧問福斯特。日本代表對張蔭恆和湖南巡撫邵友濂的任命書提出質疑,認為他們的官爵、資歷和名望欠缺。張蔭恆和邵友濂無功而返。

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這位身系國家命運的73歲老人,帶著皇帝“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領土、賠償軍費”的授權,踏上赴日和談的苦澀之旅。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明治神宮藏畫“下關講和會談場景”。會談初日,李鴻章發表了感慨的演講,認為本次戰爭讓永眠的中華開始覺醒。4月17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將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允許外國人在華投資開礦辦廠。

清政府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隨即以接受割讓領土的名義出兵臺灣,實施了一場兇暴的掠奪戰。臺灣作為清政府的領土被拋棄,臺灣成為一葉被遺棄的孤島。臺灣民眾為保護自己的家園,與日軍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臺灣的抗日民眾,戰死者、被抓捕處刑者,總數達一萬四千人之眾。

國人不能忘記的恥辱: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兩國軍隊在澎湖作戰。

甲午戰爭,可以挖掘失敗的原因很多。但風氣之敗,難辭其咎。

你們認為甲午北洋艦隊為什麼會失敗???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明天更新甲午為什麼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