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價值評斷只看影響因子?太草率了!

SCI論文價值評斷只看影響因子?太草率了!

ISI公佈了1994~2004年所有領域期刊被引用次數的排行榜。其中,以發表生物醫學領域論文為主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被引用數高達174萬餘次,居首位;綜合類期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以引用133萬餘次排名第二;英國的Nature期刊與美國的Science期刊則分別以引用119萬餘次和17萬餘次位居第三名、第四名。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與臨床醫學領域最具盛名的兩大期刊Cell和Newe Engl J Med則分別位列第6與第10。11年間這兩種期刊均僅僅發表了4000多篇文章,雖然其在論文發表總數上遠遠低於其他期刊,但在“引用總數”中位居前10名,這充分說明Cell和Neve Engl J Mad的單篇論文引用率相當驚人。期刊的影響因子與期刊的質量和論文的水平是相關的,期刊的影響因子高,表明期刊被引用得多,它在該學科中的影響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體水平高。因此,影響力以論文被引用頻率來衡量。被引頻次已被科學界公認為是衡量特定研究價值的最為客觀公正的方法。1961~1971年,SCI一般作者平均被引用頻次約為50次,而同期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平均被引用頻率為22次,並且SCI中某學科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作者獲該學科諾貝爾獎的情形也多次發生。但簡單地認為影響因子高,其期刊質量就高、其論文水平就高,顯得有一定的侷限,因為:

首先,學科的差異導致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相差數十倍。某一種科學期刊的總體水平只能針對其自身學科領域,因為影響因子和總引用數在學科之間都沒有可比性。例如,物理、生化研究方面的任何發現,都會被國際同行重視和引證,研究論文被上百次引用的情況並不鮮見。而地質學、植物學等,因為研究對象有很強的地域性,研究論文很少被同行引用,而這與文章的實際學術水平並沒有本質的聯繫。因此,刊物的影響因子大小隻能在相同學科範圍內的期刊之間比較。

其次,影響因子是一種統計學上的概念,是大量論文產生的結果。因此,影響因子用於評價期刊的整體水平是可行的。而評價一篇科技論文的學術水平,應該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量指標不僅要看期刊的影響因子,還要看該論文的被引用頻次。兩者互為補充,就能更客觀、公正和科學地評價論文的學術水平。高水平的論文不僅具有原創性,還具有影響力,必須對他人的研究有所幫助,並由此推動科學發展。

再次,期刊的發行間隔、每期收錄的論文篇數各有不同。每期收錄論文篇數較多的期刊可能因為較容易獲得引用頻次,而在統計總引用次數上具有優勢。

最後,漏引和文獻作者引用的不規範,如“轉引”(對自己沒有親自查閱過的文獻從別人論文的引文中加以引用)、“崇引”(為裝點門面盲目搬用“權威名著”,或故意使用一些時髦的術語名詞)、不恰當的“自引”(著者引用自己的文獻表明研究工作的連續性,但有的著者喜歡引用自己已經發表的與著文主題關聯不大或毫不相關的文章,以此擴大自己的學術影響)等。

可見,雖然期刊影響因子是期刊評估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但有一定的侷限性,必須正確對待。

語言不過關被拒?美國EditSprings--專業英語論文潤色翻譯修改服務專家幫您!

SCI論文價值評斷只看影響因子?太草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