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玄幻劇、仙俠劇、古裝劇這些過去熱門的類型,現在都因播出困難、預算巨大,收效不佳,成為各大影視製作公司所重點規避的種類。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立項更為謹慎,甚至轉而尋找受眾群明確、收視穩定類型作品。因此,精巧的特色IP、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影視新人,以及共鳴感和代入感強烈的現實題材,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極有可能成為影視劇的“新特色”。

作者|爽子

2018年的三分之二即將過去,不過回顧起今年電視劇市場的發展,卻只能用一句“難以描述“來形容。 在上半年的電視劇市場中,不僅爆款未出,收視更是平平,播放量過百億的劇集僅《戀愛先生》《談判官》兩部。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而在接下來的暑期檔中,雖然幾部熱播大劇相繼開爆,如《鎮魂》《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燼如霜》等,不過在短暫的暑假過後,幾部備受期待的頭部大劇《鬥破蒼穹》《武動乾坤》《天坑鷹獵》依然坐起了冷板凳,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顯然,行業在經過了火熱的2017年電視劇大年,在今年已經逐漸走向冷卻。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通過查閱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的劇目,相比於去年同期的70部-117部,2018年1月-7月電視劇開機數目基本浮動在66部—115部之間,整體數量有小幅度縮減。其中,古裝劇數量的減幅明顯,從去年峰值的佔比25.0%到今年峰值的20%。“大流量、大IP、大製作”已經不再是萬能藥,影視劇的風向再一次模糊不清。

而這些,在8月開機的29部劇集中更為明顯。相比於之前市場對於“大IP、大流量、大製作”的熱衷,在8月開機的29部作品中這些關鍵詞統統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小IP、影視新人、現實題材”。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1

頭部IP熱度衰退,小而美特色IP湧現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IP改編劇曾經是一個很熱的話題,不過隨著近兩年的“過度開採”如今卻大有衰退之意。雖然目前IP版權市場依然活躍,但是一些頭部IP改編劇的相繼撲街依舊為劇集市場蒙上了一層陰霾。儘管一些大IP的名號依然能捕獲部分觀眾的眼球,但內容同質化嚴重、製作不精良等問題同樣綁住了優質的大IP改編劇的手腳,使他們進退兩難,同樣出自於天蠶土豆的《鬥破蒼穹》和《武動乾坤》即是如此。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不過,與大IP不同,隨著今年諸如《鎮魂》《媚者無疆》《快把我哥帶走》等一系列“小而美”IP的出現,無論是《鎮魂》中的“兄弟情”還是《媚者無疆》中的“女性成長話題”,市場對於小IP的關注已經開始有了一個從質到量的提升,且這種趨勢在8月開機的劇集中,尤為明顯。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無論是《淺情人不知》《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世界欠我一個初戀》這種聚焦青春偶像的愛情劇,還是《平遙傳之天書奇譚》《人間煙火花小廚》《大周小冰人》這種小體量古裝劇。這些小IP改編劇的題材切口均相對較小,題材十分輕盈,好操作,而這不僅利於創作者創作,也正是年輕觀眾所鍾愛的題材類型。

2

政策與市場雙重效應,現實題材劇風強筋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就影視劇而言,現實題材作品重新受到市場關注,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是市場需求,二是政策導向。

去年,《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等精品現實題材作品異軍突起,不僅收穫了良好的口碑,在不斷創造收視記錄也刷新著市場對於現實題材好感。“抨擊”了那些粗製濫造不走心的流量劇作品的同時,也解放了在一眾古裝劇、玄幻劇、宮鬥劇中周旋的觀眾。顯然,市場對於現實題材的作品已經掀開了一個缺口,植根於生活的影視作品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而在今年,一部投資只有3000萬元的電視劇《孃親舅大》在央視八套播出的時候,連續18天成為全國收視冠軍,創下了央視八套九年來的收視新高。一部小體量電視劇有這樣的成績,同時也顯示了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潛力。由此可見,觀眾對於現實題材作品的熱情依然沒有消退。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在政策方面,在十九大報告中,“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的政策方針一出,則更為整個影視行業提供了風向標。尤其是隨著近兩年“改革開放40週年、建軍90週年”等時間節點的接洽,現實題材作品的井噴是必然。在8月開機劇中,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為時間線的《重慶談判》、以抗日戰爭時期為故事藍圖的《苦菜花》,以及以近代革命為背景的《谷鼓齊鳴》皆屬此類。

3

影視新人挑大樑

其實“影視新人挑大樑”的現象已經不是新鮮事了。隨著近兩年網劇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新人演員開始通過網劇成功躥紅,不僅身價連級跳,也更容易獲得資源傾斜,影視新人的潛力自此開始突顯。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新版《射鵰英雄傳》監製郭靖宇就曾表示:“一旦啟用大咖明星,高昂的演員片酬就會導致製作經費被壓縮,為了保證能夠將更多的預算投入到製作環節,只能放棄啟用流量明星的想法。”而這種“壓迫”也間接導致了行業人紛紛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對於影視新人的倚重或許就將是一種市場新嘗試和新的解決方案。給新人創造更多機會,為整個行業培養更多被平臺認可、被觀眾認可的演員,才是影視行業良性循環的開始,而也只有專注作品的品質和演員與角色的契合度才能更好地打造好作品。

八月開機新劇29部,透露了哪些行業信息?


當然,在觀劇心理逐漸成熟,需求更為多元的當前,觀眾也對劇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以“大製作”、炫技、噱頭博眼球的做法,不僅是對觀眾心理期待的誤判,更是對鑑賞水準的低估。唯有以誠意和創意打磨作品,以精益求精的演技打動觀眾,才有創造精品劇的可能。而事實也證明,在層出不窮的影視新人中,很多影視新人也的確具備著這樣的實力。諸如出演過《醉玲瓏》《夜天子》的徐海喬、《雙世寵妃》《楚喬傳》中的邢昭林、在《鳳囚凰》《西遊記女兒國》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白鹿等等。

顯然,玄幻劇、仙俠劇、古裝劇這些過去熱門的類型,現在都因播出困難、預算巨大,收效不佳,成為各大影視製作公司所重點規避的種類。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立項更為謹慎,甚至轉而尋找受眾群明確、收視穩定類型的作品。因此,精巧的特色IP、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影視新人,以及共鳴感和代入感強烈的現實題材,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極有可能成為影視劇的“新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