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善於傾聽的人,懂得耐心傾聽,而不是妄下結論。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都過於著急下結論,過於想要展現我們的智慧。

“我很耐心了,我跟女朋友說了老半天,她還是不能理解我?”什麼是耐心?其實我們都把認真聽別人說完話、給出意見,當作“耐心”,但耐心其實遠不止於此。

那麼怎樣的傾聽姿勢,才能讓“有故事的人”更願意向我們訴說?換句話,如何做一名更好的傾聽者?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邁克爾·索倫森(Michael S. Sorensen)是美國知名的心理研究員和諮詢師,在他的新書《學會“回應”:人際關係背後的簡單原則(I Hear You)》告訴我們,那些人際關係鏈的頂端人群都有一個共同的簡單原則:正向確認(Validation)。他告訴我們,真正的耐心,是去弄清楚“故事”的原委,去抓住對方真正的需求。

什麼是正向確認

什麼是正向確認?簡單說就是,為某個情緒尋找其正當性。這裡的正向就是指,順著情緒的方向去確認,去為它辯解。而反向確認(Invalidation)則是以相反的方向確認,直接指出它是錯的。

比如,朋友說自己很不能忍領導的臭脾氣,自己做錯了還怪別人,真的想辭職!反向確認和正向確認的方式是另個相反的思維曲線。

反向確認:辭職有點過了吧,你不應該這樣想,畢竟你是下屬,他是領導嘛,這種時候應該……(指出朋友的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錯,然後直接提供建議。)

正向確認:領導這也太過分了,是我的話,肯定也不能忍,估計直接和他吵翻。對於這種領導,我覺得我會……(指出朋友的想法很正常,深有同感,但如果說如何處理的話,自己會怎麼做)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我們可以看出,“正向確認”認可對方的情緒,並從對方立場來做出評判和建議,這種方式很溫和,易於讓對方接受。而“反向確認”則相反,不認可,並且跳出了對方的情緒,容易造成對方的牴觸,強化其自我防禦心理。

具體來說,正向確認包括了兩個部分,一是判定情緒,二是為其尋找正當理由。

情緒為什麼要判定呢?其實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大多時候對某一種情緒做出反饋的時候,我們並不那麼確認這是什麼情緒,只有一個大概的認知。比如對方說朋友欺騙了她,描述一番之後,我們會為她貼上“生氣”、“失望”之類的標籤。

但是到底是生氣,還是失望?這兩者不一樣嗎?對,很不一樣。生氣,是發怒、不愉快的表現;而失望,指的是心理期望落空。對方可能是生氣而想要罵人、報復,也可能為朋友的人品而感到失望,當然也可能兩種都有。我們常常在沒有清晰地掌握這種信息的情況下便去建議,“你該在電話裡罵他”,“拉黑吧”。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這種現象其實來源於我們熟悉的一種心理機制:衝動。關於衝動這一行為,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理論的角度。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早期就提出衝動是人格特質的一個結構,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心理特質。

艾森克研究發現,每個人的“衝動”喚醒水平是有差異的,高衝動個體與低衝動個體需要的喚醒水平不同。如果把衝動比作一個按鈕,有的人一點就炸,有的人卻怎麼點都點不著。激將法,也是運用人的衝動原理。激你的人不斷給你釋放喚醒能量,直到達到你的臨界點。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這種衝動的人格特質,其實並不止存在於一些過激行為,它包含在了你生活的所有細節。比如當你接受一些信息時,你會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觀點。正是這樣,在接受別人傾訴時,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發生了什麼,就急急忙忙去給出回應。

所以索倫森在書中說,判定(Identification)是進行回應的前提,它首先讓我們抑制內心的衝動。

為什麼要正向確認

(1)正向確認,才能認清問題的本質

正向確認的核心是它的第二部分:提供正當性(Offer Justification)。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奇怪的人和事,總覺得難以理解。為什麼他是這樣的人?

Sam 是位尼泊爾少年,在十幾歲就成立自己的公司。他的創業之路,從尼泊爾,再到東南亞各國,再到硅谷,一直在堅持開發一種能源裝置。在他看來,所有的能量都是可以轉化、可利用的,甚至打個噴嚏。但 Sam 有個奇怪的習慣,在大家一起討論課題的時候,他總是獨自跑到一個角落,很多人都對此不解。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直到有一次,他在分享課上說,自己的童年是在尼泊爾戰爭中度過的。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個臨近的國家,在 2000 年上下爆發過一場長達十年的內戰(1996 年到 2006 年)。如果你讀過塞巴斯蒂安·榮格的《戰爭》,你會知道戰爭中面臨的生存、死亡、飢餓、痛苦,對人們肉體與心靈造成的是怎樣的巨大傷害。

戰爭中的曲折對 Sam 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讓他對接觸人產生畏懼心理。

如果你不知道 Sam 遭受的痛苦,你會難以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孤僻的性格。我們覺得不合理的事物,大多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那些一個個故事定義著怎樣的我們,也給予其存在的正當性。

也許是你的童年和家庭,也許是你逝去的愛情,再或者是那些讓你難忘的生活經歷。

就像那些沒有經歷過考研的人很難知道,早上 6 點摸黑起來,晚上 11 點繼續摸著路燈回去的艱辛是什麼滋味;而一位從小家庭富裕的人不會切身理解,北漂一族合租在窄小的房間裡、偶爾還要面臨被驅趕的焦慮,以及他們對未來感到的不安。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正向確認”的做法,就是為了讓你去學會找到那些你覺得“不合理”背後多項的合理性,無論是從食物鏈,還是心態鏈上。

這種正向確認,能夠讓我們改變自己的偏見,而去的接受那些我們不認可的、認為是錯的東西。而不是“反向確認(invalidation)”,告知對方,你這是錯的,你不應該這樣。否則,這將造成對方產生防禦心理,保持與你的距離,不願意繼續交談。

(2)正向確認,才能找準傾聽的目的

當我們對別人傾訴時,我們需要的大多不是別人給你的解決方案,我們要的只是一種自我狀態的正當性認知,即人的正當性需求。比如女生找你傾訴,她要的不是被告知,“你這麼做時錯的”,該怎麼怎麼著,而是一個別人理解自己的機會。

朋友說自己總和女朋友吵架,而且僅僅是一些“雞毛撒蒜”的事情。我問了問情況,他講了一些類似下面的例子。

女朋友在工作上受委屈了,向他傾訴。他聽了一番之後,就告訴女朋友說怎麼怎麼做,這樣就行了。女朋友說自己這樣想過,但覺得不太好,畢竟是同事關係,還有……

然後他繼續告訴女朋友為什麼要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行。然後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他一邊講給我聽,一邊說著女生怎麼做事情都這麼扭扭捏捏,煩不煩。

我大笑,因為你不太懂女生。他的女朋友其實知道他提供的處理方式,只是有自己的考慮。她要的,更多的是理解與認同,為自己現在的情緒提供正當理由,但是男朋友卻把“點”放在了自己的所謂人際關係解決方案。

別人要的是一個“情緒垃圾桶”,你卻努力想當人生導師。你覺得自己很牛嗎?給人家講人生,講哲學?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形。“我有酒,你有故事嗎?”酒,代表著傾聽;不同的酒,則代表不同的傾聽姿態。真正善於傾聽的人,身邊會圍著很多有故事的人。

沒辦法,別人釀的酒,真的就是和你的酒不一樣啊。

年關將至,每個人都新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學會分清自己的角色,在下一次的傾聽中,你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索倫森說,這種正向確認,可以讓你擁有以下能力:

幫助別人解決焦慮、疑惑。

即使你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也能夠為對方提供幫助和鼓勵。

對於親密的人,更能表達愛、理解、同情。

幫助別人獲得安全感,願意向你敞開心扉。

成為一名受歡迎的人。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正向確認呢?

如何更好地正向確認

索倫森學習前人的理論,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經驗,將正向確認分為以下四步法:

(1)同理心傾聽

(2)做出“正向確認”

(3)以適當方式提供建議與鼓勵

(4)再次進行“正向確認”

第一步:同理心傾聽,拉近彼此的距離

同理心,是指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進行理解,它強調一種換位思考。它與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從自己的角度進行的一種憐憫,同理心是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同情心”讓人和人之間疏遠,“同理心”才能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1)展現你的誠意

不時瞟一眼手機,或者電腦,或者遠處的某個人,這都是注意力缺失的表現。福克斯·卡本尼在《魅力學》中說,這種小的舉動不僅可見,而且很容易被貼上“不靠譜”標籤。而一旦你被對方貼上這種“虛偽”標籤,就幾乎很難再獲取信任。這個世界沒有分心的專注越來越少,如果你真的珍視你所交談的人,那麼就用你的表現來讓他們感知。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2)相由心生,善於觀察語言外的表達

我們溝通中 70% 的的意思,並不是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而是通過語氣和肢體語言。善於去觀察對方的表達、語氣、肢體語言,會讓你更好地瞭解對方真實所想。

傾聽是一門學問,如何讓傾聽變得更有效?

3)剋制衝動,不要急於下定論

大多情況,對方有自己的顧慮和理由,並不願意全盤托出。在沒有完整信息的情況下,人通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在傾聽時,應該避免一來就使用“你需要做的是”這類直接下定論的詞彙。

第二步:做出“正向確認”,觸發情感共鳴

經歷過“同理心傾聽”之後,你比較清楚對方的處境,以及對方的情緒。這時,你開始為對方的情緒進行正當性辯解。

比如:我知道你肯定感到受傷。在你感到最開心的時候,你的朋友並沒有替你高興,他似乎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即使你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也可以去做出解釋。善於去挖掘那些讓對方深陷某種情緒的緣由。

如果不太清楚對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情緒,主動去問。

儘量關聯自己的故事,讓對方知道到你有過類似的體驗。

第三步:以適當方式提供建議或鼓勵,找準對方的需求

如果說傾聽的入門級別是 “樂於聽對方訴說”,那麼傾聽的最高境界的則是“知人所不知,進言於無形”。

知人所不知,就是找到別人、甚至對方自己都看不出來的真實需求。對方說,“你覺得該怎麼辦”,並不一定是真的要尋找建議,而是通過你的建議再次肯定自己的情緒,以及為已有的方案尋找認同。

我也有類似的感受,有一次……,當時我……,後來我再想個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

當你在舉完一個相同感受的例子之後,說出當時自己怎麼做的,以及在之後又對那個問題有什麼想法,便無形地、毫無壓力地給對方傳輸了自己的建議或者鼓勵。

第四步:再次進行正向確認,昇華彼此的共鳴

談話到結尾的時候,再次表示自己對對方情緒的感同身受,強調自己有在很好地聆聽對方,同時很感謝對方的信任。

重新確認情緒,當談話接近尾聲的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自然的結尾。

確實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不過我覺得你平時處理事情都挺不錯的,相信你能夠解決好的。

告別前,記得說一句感謝的話。

謝謝你告訴我那麼多關於你的事,我知道這些都是你很不願意提起的事情,你能夠告訴我,真的很感動。

小結

這個世界有時候太大,生活過於紛繁複雜,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去過不同的地方,見過不同的人。那些我們看不到的視野,看不到的別人的人生,會阻礙我們的認知能力,限制我們的視野。

莎士比亞說,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事情本無好壞,全在於你怎麼想)。當你更多地去學會去理解,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背後,都有自己未曾言說的不安與傷痛。

認真學習完索倫森的“傾聽四步法”,或許下一次你可以自信地說,我有好酒,你有好故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