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聖誕帽里的孤獨|遠讀

藏在聖誕帽裡的孤獨|遠讀

看到朋友圈有人發“我想要一頂大大的聖誕帽@微信官方”,心裡琢磨著要不要也去@微信官方要一頂。第二天,和我們合作的一個平臺做了個“送聖誕帽”的小程序,聽說剛上沒多久就宕機了,原因是:關注的人短時間暴增。

頭一天,還只是一些人在朋友圈裡的“惡搞”;第二天,朋友圈的小夥伴便齊刷刷地戴上了聖誕帽。這類事情其實隔一段時間會在朋友圈上演一次,比如“我把牙膏當洗面奶用了”,“換此頭像不掛科”等等。

這種趨同心理,背後到底是什麼在作祟?布琳·布朗在她的新書《擁抱孤獨(Braving the Wildness)》中說,因為你孤獨了(Because you feel lonely)。

藏在聖誕帽裡的孤獨|遠讀

布琳·布朗是美國休斯頓大學的心理研究員,她的 TED 演講《脆弱的力量》點擊量位列前五,是 TED 史上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她根據自己十幾年的研究所創作的幾部作品,在美國也是幾近脫銷。為什麼說,“趨同”其實是因為你孤獨了呢?這本《擁抱孤獨》不僅能給你清晰的答案,還能教你如何正確地面對孤獨。

1 孤獨,與害怕孤獨

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 John Cacioppo 研究“孤獨(loneliness)”超過 20 年,他將孤獨定義為:被感知到的社交孤立。孤獨,並不是一個人待著才會有的情緒,當你感知到“社交孤立”,便會產生這種情緒。

比如,你並不喜歡話劇,但一個好朋友拉你去看了一場精彩的話劇。結束時,朋友和一些話劇愛好者聊得火熱,而你毫無興趣,甚至感到壓抑。當你用盡腦子卻怎麼也無法融入他們的對話時,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孤立”於這個“圈子”之外。這,便是“孤獨”。孤獨,不是說誰來主動孤立了你,更多的是你自我的孤獨感知。

我們討厭孤獨,因為它不僅是一種不好的情緒狀態,還常常伴隨著“不合群”、“抑鬱”等等標籤。而往往,我們也將孤獨和有性格缺陷的人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會聽到別人對犯罪分子的描述,“他平時不怎麼說話,獨來獨往……”

藏在聖誕帽裡的孤獨|遠讀

感知到孤獨時,人們大多的做法就是去尋找一個共同的聯繫,去趨同於一個群體。趨同,是可以緩解由“社交孤立”帶來的孤獨感。

比如,你可能會購買最近火爆的故宮膠帶口紅,下載時下流行的吃雞手遊。即使你這一天什麼都沒做,只是把“在喜茶門口跟著人群排長隊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你也會因趨同而產生一種滿足感。所以,當你為自己的微信頭像心滿意足地裝飾上聖誕帽的那一刻,你因和大家一樣而不“孤獨”了。

其實,很多人加入一個圈子、玩單反、沉迷遊戲,並不是因為真正熱愛或者喜歡,而是因為孤獨。他們害怕什麼也做,一個人待著的感覺。因為那樣太孤獨了,怎麼沒人來找我,生活怎麼那麼無聊、沒意思?

在商業數字營銷案例中,人們發現增長量最大的運營產品,都是創建了聯結的產品。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聯結解決了孤獨,它將社會中一個個單獨的人聯結到了一起,讓人們產生歸屬感。

藏在聖誕帽裡的孤獨|遠讀

但布琳說,“趨同”這種聯結方式,建立的只是一種“偽聯繫”(Fake Connection),沒有真正意義與誰建立什麼關係,你們的唯一相同點也就是:頭像上多了一頂帽子——而已。而用完故宮膠帶口紅,打完吃雞遊戲,買到喜茶,當你再次獨自呆在某個地方的時候,孤獨感依舊會佔有你。

這種“偽聯繫”帶來的感覺,很像悲傷時你聽到了周杰倫的歌,突然感慨,“哎,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憂傷” 。但摘下耳機,依舊四顧茫然。開玩笑地說,人最孤獨的時候,也許是出門忘了帶耳機。

2 如何面對孤獨?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的不對,我那麼多朋友,也有和諧的家庭,甚至金錢、地位一個都不缺,可為什麼我仍然感到孤獨呢?

布琳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非常堅信自我、有著極強自我價值感的人,一種是苦於成為前者的人。前者是自我信仰者,後者是期待成為前者的孤獨者。區分他們二者之間的變量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者不相信自己的價值,你永遠是孤獨的。特別是在人比較消極的時候,比如獨處時。所以獨處時,常人會懷疑自己太過平凡,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只有自我價值感強的人,才不為孤獨左右,內心無比強大。所以說,一個人多強大,要看他在獨處時的心境,他對自己的價值有多大的認同。

布琳說,鍛鍊成為自我價值感極強的人,才能無畏於孤獨,甚至會因孤獨而時刻充滿力量。

那麼如何去強化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對此布琳給了兩個方法,一個是邊界確認,一個是提高承諾的踐行率。

1. 邊界確認:情感安全確認,重拾自我價值感

邊界確認法,是指找到自我價值的標準,然後來判斷自己現在的狀態是否符合那個標準。比如,你性格安靜,熱愛寫作,這就是你的自我價值,當你站在熱鬧喧囂中覺得格格不入時,你要知道這只是因為喧囂的調性與你的自我價值不符而已。

我們知道,生命是生存的基本,我們會不遺餘力地保護自我人身安全。但還有一種安全,叫情感安全(Emotional Safety),是人們從心裡對自我情感的保護,這種情感包括我們的個人信仰、習慣性認知、贊同的觀念或認知等等,它們是自我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當外界與我們的自我價值不符時,便會產生不安感,引發孤獨,這是一種“情感不安全狀態”。布琳說,邊界確認法就是去找到自我價值安全邊界被突破的原因,弄清為什麼不安、孤獨。

情感不安全狀態的原因是多種的,可能是你的世界大家不認可,也可能是你不懂別人的世界。

就比如,好朋友拉你看話劇這件事情。當朋友和其他人聊得火熱時,你的毫無興趣,甚至是壓抑狀態,便是自我價值感在發生變化。當你用盡腦子卻怎麼也不能融入他們的對話時,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孤立”於這個“圈子”之外。這種孤獨,不是說誰來主動孤立了你,更多的是你自我的孤獨感知,自我價值感變得模糊。

藏在聖誕帽裡的孤獨|遠讀

當意識到這種孤獨時,你可能會懷疑自己,也許你之前愛好寫作,但是現在發現話劇才更是一門更高雅、更有意思的藝術,甚至有想去學習的衝動。這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模糊。

這時,我們可以根據邊界確認法,想一下這樣幾個問題。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話劇對我而言,真的那麼有吸引力嗎?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愛好有怎樣的認知判斷?回答完這幾個問題後,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因為站在一個不同愛好的群體裡,才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但其實,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相比話劇,寫作才是自己熱愛的事情。經過重新判斷,你的不安和孤獨感便會消除。

這種邊界確認,可以重拾自我價值認同,讓情感回到自我價值的安全邊界之上。如果你不是一個天生自我價值感強的人,可以通過這種邊界確認法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價值感。自我價值感的豐富,孤獨也將隨之消失。

2. 提高承諾踐行率:獲得“信賴感”

提高承諾踐行率,是指去增強自己給別人的信賴感,以此提高自我價值感。信賴感,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依靠,是一種自我價值在他人身上的體現。我能幫助別人,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我們傾向於認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去尋找自己內心,從內心深處獲取某種精神力量。但精神力量,其實並非只能從“自我”獲得,通過建立自我與他人的聯繫、依賴同樣能獲得精神力量。這便是群居物種與獨居物種的區別。

群居物種對待“成長”這件事,與獨居物種不同,它們不以“能否自立”作為標準,而是看能否“成為被依賴的個體”。比如,猴子“成年”的意義不在於擁有獨自生存的能力,而是說他能夠成為其他猴子的依賴,因為他們不會選擇去脫離群體獨自生存,而是相互依賴與幫助。換句話說,能夠被依賴,才是群居物種真正“長大了”的標誌。

人也是如此,不論你喜不喜歡,人的大腦在這個生物進化過程中,偏愛上了這種感受——被依賴感。當你缺少這種被依賴感時,便會產生孤獨感,這在進化中成為了一種生理反應。而否認它,就如同在否認飢餓、乾渴、疼痛一樣,並不是你可控的。

現實生活中,被信賴感來自於我們對他人的言行。履行承諾、主動承擔過失、善於傾聽別人等都是一個獲得信賴感的方式。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說,人與人之間關係有三重,第一重是愉快交談,第二重是相互承諾,第三重則是兌現承諾。如果“兌現承諾”失敗,很容易失去信賴,由此會感知社交孤立,產生孤獨感。

藏在聖誕帽裡的孤獨|遠讀

當你答應了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完成它,而不要因為太在意做得不好而乾脆不做。比如,你答應了出國玩的時候給同事帶禮物,那就不要因為覺得沒遇到好的伴手禮而什麼都不買。否則,即使同事真的不在意,你會因為這種小小“失約”而自我感知到信賴感的缺失,由此引發的社交孤立感,會讓你不爽一整天。

3 小結

學會以正確的姿勢面對孤獨,才不至於苦苦掙扎於孤獨。下一次孤獨,你可以嘗試一下以下方式:

1. 邊界確認法:情感安全確認,重拾自我價值感。去確認我們的個人信仰、習慣性認知、贊同的觀念或認知等等,不要輕易被外在環境所顛覆。通過這種情感安全確認,以重拾自我價值感。

2. 提高承諾踐行率:獲得“信賴感”。學會在別人的信賴感中,找到精神力量。

我們喜歡去用逃避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孤獨,但孤獨是一種常態,你無處可逃。只有在擁抱孤獨中,不斷地強化自我價值感,你才能不苦苦掙扎於孤獨,成為堅信自我的內心強大者。

你曾經感到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是聽到“第二杯半價”?還是出門忘帶耳機呢?歡迎在評論參與留言互動!不要害怕,大家會悄悄為你點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