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腐敗現象」

一直以來反腐倡廉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其實,腐敗不只是權力和金錢上的,腐敗根源在於思想。對於藝術圈,腐敗不僅在於“雅賄”,更在於不少藝術機構和藝術家用腐敗的思想來從事商業運作和創作。這裡,先談談藝術家的“腐敗現象”。

藝術家的“腐敗現象”

一是攀附官員、企業家或名人,抬高身價,出售作品。藝術作品的價格本因按藝術價值來衡量的,作為藝術家一心撲在創作,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是藝術家的天職。然而,很多藝術家卻不把心思放在創作上,而是放在藝術的外圍上,例如攀援官員、依附企業家資本來運作、和依附名人等等,以圖通過藝術的外圍因素,來抬高自己的身價,進而獲取知名度,提升作品價格,騙取錢財。這裡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藝術家有一定的藝術創作能力,但禁不住名利的誘惑或其他藝術家作品價格攀比心理,進而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藝術的外圍上,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提升作品的價格;另一種是覺得藝術來錢容易,投入到所謂的藝術創作中來,基本沒有藝術創作能力。但瞭解藝術外圍因素對於作品價格抬升的重要性,進而瘋狂地通過各種方式來擴大名氣,提升價格,基本可稱為藝術騙子。

藝術家的“腐敗現象”

二是抄襲前人作品,藝術作品缺乏自己的風格和創意,哪種風格市場好,就迎合該種風格,投機取巧。藝術創作講究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就像江河有源、樹木有根一樣。然而傳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和創新,而不是踩在先人的作品上不思進取,更不是為了名利,哪種風格市場好,就轉向哪個風格。如此,不是藝術創作,而是簡單的工藝生產。然而時下,這類藝術家卻不少,他們翻找藝術史,看看過去哪個藝術家的風格在當今繼承得少,便選定作為抄襲和描摹的對象,稍加變化,便到市場中來欺名盜世。也有一些人一輩子就描摹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甚至是同輩或當代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通過該藝術家的市場行情來帶動自己的行情,基本成為別人的影子。例如離開我們不久的啟功和健在的歐陽中石等等,都成為不少人描摹的對象。藝術市場對於藝術風格追捧也有一定的週期性,一些所謂的藝術家便利用這個規律迎合市場,哪個風格好賣便追向哪種風格。例如這兩年水墨市場走勢較好,不少畫油畫的,主攻水墨了;一些過去只做過與藝術沾邊的工作,也抄起五花八門的工具,創作所謂的水墨,還冠以各種炫目的名稱,例如新水墨、意象水墨等等;一些專門追逐風格的所謂藝術家,更是在當下把水墨當做自己的新“飯碗”了。

藝術家的“腐敗現象”

三是藝術家的官本位。藝術需要黨和政府的管理和引導,這是合理合法的。然而,此種合理合法卻被藝術家們理解“歪”了。表現在,一種是誰在藝術專業機構或院校的職位越高,誰的作品價格就越高,藝術作品的價格以官職的高低來衡量,基本與藝術水平無關了;二種是個別退休官員利用這種現象,便到這些機構來謀職,隨便寫寫畫畫,便有了價格,並且迎來人生“第二春”。藝術中的官本位,混亂了市場,也混亂藝術價值的評價標準。

四是造假“藝術家”。藝術市場持續活躍,藝術作品價格節節攀升,引來不少在個人藝術創作前途無望的“藝術家”和相關人士進行大肆造假,涉跨市場中的藝術品的所有門類。哪個門類行情好,就重點造假哪個門類。書畫、油畫當然是重災區。描摹、印刷、版畫製作等等方式層不出窮,與假冒偽劣產品的危害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藝術家的“腐敗現象”當然還不止以上四種,並且呈發展和擴大之勢。例如,一些成名的藝術家,利用社會上給他們帶來的名氣,選擇學生或“槍手”來代筆,或是進行流水線作業,製造作品,等等。

藝術作品是藝術品行業的核心,核心不純淨,藝術市場的天空將永遠難於明朗。

藝術家的“腐敗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