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丹巴

舌尖上的丹巴


丹巴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這裡不僅有奇異壯麗的自然景觀,旖旎瑰麗的民族風情,還有很多濃郁地方特色的飲食美味。如:香豬腿、臘肉、豬膘、咂酒、青稞酒、酥油茶、酸菜面塊、酸菜包子、火燒子饃饃、血腸等。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探尋一下丹巴的美食:

香豬腿

嘉絨語稱“巴阿米”,香豬腿是丹巴的土特產品之一。境內除了河壩一帶漢族集居區不做香豬腿而外,其餘的各個村寨都做香豬腿。到了每年的冬月臘月,家家戶戶宰殺年豬,取香豬腿。香豬腿是由肥豬的四條腿做成的。具體做法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肚,砍下四個“肘肋”,順著豬蹄將每個“坐凳”的外皮剝開,去掉肥肉,就做成了造型完整的豬腿,豬腿做成後,一般在露天凍上兩三晚上,之後,掛在陰涼通風的房間裡,放一段時間就可食用。一頭豬可以取四個香豬腿,兩個前腿叫叉, 兩個後腿叫腿,前腿稍小,一般重八九斤,大的可重十四五斤;後退略大,一般重十四五斤,大的可重二十四五斤。丹巴境內各個地方風俗不同,香豬腿的做法也不盡相同。半扇門、太平橋、格什扎、邊耳、丹東、巴旺、聶呷一帶做捆香豬腿,巴底、梭坡、中路一帶為了晾曬方便,把豬腿的瘦肉片去一部分,梭坡、中路一帶把 豬腿瘦肉厚的地方片開,但不割下來,然後在瘦肉的邊沿上用木棒穿成環型狀晾曬,看似羅盤。


舌尖上的丹巴


豬膘

嘉 絨語稱“大古兒”,與香豬腿一樣,豬膘是丹巴的土特產之一。境內居住在高山半高山一帶的藏羌群眾家家做豬膘。豬膘就是豬的肥膘做成的,一頭豬砍去四個“肘 肋”肉,去頭和項圈後,餘下的從背樑上剖開,做成兩扇豬膘,在一鍋開水裡煮成半熟,取出後,用木棍將其撐開弄直,在露天裡凍兩天晚上,待基本成型後掛曬晾乾。一般每戶人家在藏房的二樓有固定的房間放肉,在房間內搭設一個架子,把豬膘平放在架子上,一扇重一扇。家庭富足的每年能積存一定數量的豬膘,幾年後, 已堆滿一個房間。豬膘的食用方法各個地方有所不同,境內邊耳鄉一帶一般吃生豬膘,每當寨子裡有人家蓋房、辦喜事,會提前做很多火燒子饃饃,切很多塊狀的豬膘;當天幫忙的一人發一個火燒子饃饃、一塊豬膘肉;豬膘一般不去毛,食用的時候在滾燙的茶水裡浸泡一會兒,然後用刀將皮毛去掉,然後和著饃饃食用。小金溝 一帶有用豬膘做“墩子”肉(又稱“坨坨肉”)的習俗,“墩子”肉是“九大碗”中的主菜,其做法是把豬膘切成塊,放上佐料,用文火燉耙,然後一碗一碗舀上桌食用,“登子”肉燉的時間越長就越香。境內其他一些地方普遍把豬膘煮熟切成片和著饃饃食用。


舌尖上的丹巴


咂酒

嘉絨語稱“恰滷”。咂酒是青稞釀製而成的。首先取一定數量的青稞粒,一般5斤、8斤或10斤,在大鐵鍋中用水煮成八成熟後,放在簸箕裡晾開,待冷卻後放上一定比例的酒麴,合勻,又裝入大鐵鍋中發酵三至四天,待聞到酒香味後,裝入壇中並加水,放置一天以上後,即可取汁食用,這個汁就是咂酒。咂酒味甘甜淳厚,十 分爽口,看似不醉人,但有的甘甜之中略帶苦澀,說明酒勁足,不勝酒力者應少飲為宜。曾有人寫《飲咂酒詩》說:“成石雜糧一甕收,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 撐天柱,咂盡黃河水倒流”。充分展示了咂酒的魅力和飲咂酒的那種愜意。境內巴底、半扇門的上半鄉、太平橋鄉一帶的群眾喜愛煮咂酒,平日,家家都備有咂酒,親朋間禮尚往來、人情世故都送咂酒。喝咂酒是當地的一大習俗。《章谷屯志(略)》記載了清朝後期宅壟土屯區的飲食習俗時說:“夷人(封建統治者對藏族的貶 稱)寨中置巨甕或木桶,富者大銅瓶盛酒,於內植竹竿十餘枝,跌坐於地互相吸飲,不杯杓勸酧(酬),無餚核(指熟食的魚肉乾果),惟各布豬膘、牛肉、‘得木 鳥’(火燒子饃饃),醉飽而散”。現在,巴底鄉、半扇門的上半鄉、太平橋鄉的大多數村寨仍然保留著這些習俗。在節日或慶典之時,在大壩子中間放一個大的罈子或木桶,裡面盛滿含有酒糟的咂酒,然後插入麥杆數根,眾人圍個大圓圈跳鍋莊,口渴時依次吸之;或一人手持葫蘆,裡盛咂酒,在眾人中依次轉之;或眾人盤腿 圍坐,傳一壺咂酒,稱喝“轉轉酒”。


舌尖上的丹巴


青稞酒

嘉絨語稱“阿拉”或“藏酒”。青稞酒也是青稞釀製而成的,前期的釀製過程與咂酒相同。待酒糟發酵後,不裝入壇中,而是燒一鐵鍋水,上面放一個專門釀燒酒的木桶,木桶下半部分是空的,中部用木片隔成蒸籠心似的格子,上半部分放置酒糟,給鐵鍋加熱,水蒸氣上升後,酒糟上面不停的放入冰塊,以補充水分,當達到一定 的溫度時,酒就從木桶的側身處水槽中汩汩流出,這時,水槽下放一器皿盛酒。青稞酒味淡,屬低度酒,男女皆可食用,是上佳的饋贈品。釀製青稞酒,是民間的傳統工藝,境內巴底、格什扎、邊耳、丹東等地的群眾都喜歡釀青稞酒,有的一年四季家裡天天不離青稞酒;太平橋三岔溝一帶的群眾也經常釀製玉米酒。


舌尖上的丹巴


酥油茶

嘉絨語稱“茶呷加”。丹巴盛產核桃、北瓜子、麻子等農副產品,又自產酥油,所以,盛行打酥油茶,喝酥油茶是當地的一大習俗,有一句俗語: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當地人早上喝早茶,中午喝午茶,下午喝“打尖”茶,可謂一日三餐不離茶。據《章谷屯志(略)》記載:“宅壟(宅壟土屯)夷性嗜茶,晨、午、晚三 餐俱以茶入鍋煮十數沸,去渣,入酥油、糌粑、食鹽各少許,盛以木桶”。“明正(土司)夷俗,晨、午熬茶雜以鹽、酪、糌粑”。酥油茶的打法比較簡單,先燒一 壺清茶,將滾燙的茶水倒入茶桶內,放上少量的碾細的核桃仁或北瓜子仁或麻子仁,再放少許酥油、奶粉和鹽,然後用力向上扯桶杆,這樣反覆扯數十下,一般扯一百下,讓佐料充分合勻,呈牛奶狀後倒入壺中,在火邊溫熱即可食用。酥油茶味香、口感好,有淡淡的酥油味和籽仁香味。

舌尖上的丹巴


酸菜包子和火燒子饃饃

酸菜包子是以丹巴當地自制的酸菜和臘肉為包心做成的,味道酸、辣齊全,十分可口;火燒子饃饃就是面合勻後,把麵糰捏成圓形或橢圓型的大餅,燒燙烙片,然後把 大餅放在烙片上正反各烙一次,之後把大餅埋入火塘中的“子毛灰”裡烘烤,烤熟即成。火燒子饃饃有的地方包酸菜臘肉包心,有的地方把烤熟的大餅從中間剖開,灑一層辣椒粉,合少許花椒粉、碾細的大蒜沫和鹽,然後用滾燙的熟清油淋在辣椒粉上,之後把大餅合籠食用。《章谷屯志(略)》記載了藏民做和吃火燒子饃饃的 情景。“蕎麵等物用作鏵 鑼(麵食)中餡以虀(酸菜),呼為‘得木鳥’(火燒子饃饃),入灰火中炙,令熟,男女同坐於地,手擘(音同‘撥’)以食,隨啜(飲)茶數甌(小茶杯)。”

火燒子饃饃脆、香、麻辣具全,味道十分特別。

酸菜包子和火燒子饃饃是丹巴各族群眾的一道傳統美食,無論哪個時候,到哪個村寨,都能吃上酸菜包子和火燒子饃饃。

舌尖上的丹巴


舌尖上的丹巴


血腸

嘉絨語稱“大西不布”。血腸有兩種,一種是豬血腸,其灌法是:把鮮肉肥瘦搭配,切成肉丁,取一定數量的玉米麵或蕎麵、麻籽炒熟,拌生薑、大蒜、鹽等調料,與豬血拌勻,呈粘稠的麵糊狀,然後灌進大腸、小腸,灌的時候不能灌的太多,被免腸子爆裂。之後,把灌好的腸子在滾燙的開水裡煮熟,在煮的過程中,用針尖不停 的在腸子上扎小孔放氣,以免壓力上升後局部爆裂。另一種是酸菜血腸,其灌法是:用臘肉炒新鮮酸菜,然後灌進豬大腸煮熟即成。吃血腸有講究,煮熟的血腸腥味濃烈,不上口,所以,血腸一般用火烤,烤成半黃再食用。血腸味道鮮美可口,餘味無窮。是 丹巴嘉絨地區的一道特色食品。境內大部分地方都有灌血腸的習俗,每到農曆冬月臘月宰殺年豬時,家家灌豬血腸,並互送親友。但各個地方風俗有所不同,境內聶呷鄉、巴旺鄉等地大多灌酸菜血腸;太平橋、半扇門高山半高山一帶多灌豬血血腸;丹東鄉一帶多灌牛血腸。

丹巴的美食除了上述廣為流傳的幾種之外,還有酸奶、酸菜面塊、酸菜炒臘肉、松茸燉雞、蕎麵攪團、臘肉片、烘烤土豆、過水橋面等等。種種美食匯聚在丹巴平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形成了這裡獨特的農家味道,無論將來走到哪裡,這個味道都將深深烙印在丹巴人記憶裡,永遠流傳下去。


舌尖上的丹巴


酸奶

舌尖上的丹巴


酸菜面塊

舌尖上的丹巴


酸菜炒臘肉

舌尖上的丹巴


松茸燉雞

舌尖上的丹巴


蕎麵攪團

舌尖上的丹巴


臘肉片

舌尖上的丹巴


烘烤土豆

舌尖上的丹巴


過水蕎麵

舌尖上的丹巴


農家原生態特色菜餚

舌尖上的丹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