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75野戰炮:兩次大戰裝備情況(下)

到了30年代,法國陸軍開始著 手尋求新型反坦克火炮來取代已經 老掉牙的“75小姐”。在經過激烈 的選型競標之後,國營皮託兵工廠 的方案被法國軍方選中。該炮起初 被稱為APX反坦克炮,後被賦予正 式型號SA mle 1937 年型47毫米野 戰炮。該炮彈道性能優異,穿甲能 力優於除德國88毫米FlaK.36炮和 英國6磅炮以外的絕大部分反坦克 炮。但比較奇怪的是,該炮雖然名 為“野戰炮”,卻只配備穿甲彈, 導致其用途單一,無法承擔除反裝 甲外的其他任務。由於該炮存在炮 架過輕的問題,射擊時震動很大, 射程如果超過1 000米,精度即嚴 重下降,這使法國軍方顧慮重重, 以至耽誤了生產。結果到二戰爆發 時,作為法軍唯一拿得出的中口徑 專用反坦克炮,SA mle 1937 年型 47毫米野戰炮才剛剛裝備部隊,數 量嚴重不足。在法國戰役爆發後, 面對德軍鋪天蓋地的裝甲攻勢,為 缺乏反坦克火力而苦惱的法軍,只 得利用其炮架,將一批“法75”應 急改裝為“反坦克炮”。這些換裝 了SA mle 1937 年型47毫米野戰炮 炮架的“75小姐”,被重新命名為 Canon de 75 Mle 1897/33“野戰 加農炮”。


法75野戰炮:兩次大戰裝備情況(下)


與“法75”相比,雖然在換裝 了新型炮架後,Canon de 75 Mle 1897/33“野戰加農炮”的摩托化 牽引能力提高有限,但由於射界範 圍的擴大和配發了新型75毫米被 帽穿甲彈,法國軍方對其抱有很 大期望。可惜由於法國戰役令人驚 異萬分的結局,這門“野戰加農 炮”的戰場價值還是被埋沒了。 不過,戰後獨具慧眼的德國人卻 從戰利品中將一部分Canon de 75Mle 1897/33“野戰加農炮”單獨 挑出,納入了自己的戰鬥序列。 有意思的是,由於從法國、波蘭 繳獲的“法75”數量眾多,彈藥也 極為充足,所以受到Canon de 75 Mle 1897/33“野戰加農炮”的啟 發後,為在即將開始的對蘇作戰中 反坦克火力匱乏而苦惱的德軍,開 始將部分的“法75”炮身與自己的 Pak38 50毫米反坦克炮炮架結合起 來,製造了600門所謂的7.5cm Pak 97/38式反坦克炮。與法國人改造 的Canon de 75 Mle 1897/33“野 戰加農炮”相比,除了炮架不同 外,7.5cm Pak 97/38式反坦克炮 的最大特點在於加裝了組裝型“胡 椒瓶”式多孔炮口制退器,以便使 用加大了裝藥量的改進型彈藥。不 過,由於東線戰場蘇聯紅軍使用 的T-34和KV型坦克裝甲防護性能 超出了預期,無論是Canon de 75 Mle 1897/33“野戰加農炮”還是 7.5cm Pak 97/38式反坦克炮都沒 獲得太高的評價。在Pak 40 75毫 米反坦克炮的產量穩步上升後,仍 能堪用的部分反坦克炮就被撤回法 國,以7.5 cm FK 231(f)“岸防 速射炮”的名義,與Canon de 75 Mle 1897/33“野戰加農炮”與一 起被用於補充“大西洋防線”的火 力密度。


法75野戰炮:兩次大戰裝備情況(下)


如果說,一戰中英國大兵與 “75小姐”的緣分只是淺嘗即止, 那麼二戰中英國大兵則真正“擁 抱”了多情的“75小姐”。由於在 法國戰役中遭到了災難性的失敗, 除了手中的步槍外,英國遠征軍幾 乎“赤身裸體”從敦克爾刻撤回了 英國。由於重武器極度匱乏,而 納粹德國的入侵又迫在眉睫,所 以心急如焚的英國人只得在1940年 7月,從美國政府手中以廢金屬名 義購買了890門美國製造的1897年 型75毫米速射野戰炮,以及100萬 枚配套彈藥。雖然很難說“75小 姐”在英倫三島的最危難時刻是否 發揮了實際的軍事價值,但“海獅 計劃”的“無限期推遲”還是要 算“75小姐”的一份功勞,畢竟這 些老炮的加入,為本土防禦的英國 增添了一些聲勢。當然,在本土入 侵的危機過後,“75小姐”仍在英 軍中發揮著剩餘價值,未經改進的 “法75”被重新命名為MK1型75毫 米速射野戰炮,而炮架經過改進, 適合機械化牽引的則被稱為“增強 型”MK1 75毫米速射野戰炮,這 兩個型號均裝備後備軍野戰炮兵 連,還有一些“法75”炮身則被裝 在固定炮架上,服役於75個志願海 岸炮兵連,直到1945年5月才正式 撤裝。

最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除 了法國外,美國是另外一個最重要 的“75小姐”生產國。在極為科學 的現代化大生產組織下,“法75” 在美國的生產效率十分驚人——從 1918年4月到1918年11月11日停火 前夕的短短7個月內,美國工業界 就生產出了1 050門成品以及尚未 完成組裝的大量部件,並且做好了 在1919年生產2萬門的準備。然而 由於戰爭的結束要比想象中“突 然”,美國生產的1897年型75毫米 速射野戰炮,僅僅有145門被運到 了歐洲,換句話說美國遠征軍裝備 的“法75”,大多數仍然是“原裝 貨”(在美軍中,原裝的“法75” 被稱為M1897A2,美國按許可證授 權生產的先是被稱為M1897M1A2 後改稱M1897A4)。與很多國家的 情況類似,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由於軍費又一次開始緊縮,戰爭中 製造的武器被保留了下來,“75小 姐”仍然是美國炮兵的主要裝備。 到了30年代,由於國際局勢再度緊 張,美軍裝備的部分M1897A2或 是M1897A4 75毫米速射野戰炮經 歷了一次重要升級——以全新設 計的現代化M2A3炮架,取代了舊 式的單腿炮架,不但使“75小姐” 由“騾馬牽引炮”變成了“摩托 牽引炮”,而且方向射界擴大了 30度,高低射界擴大了45度。改 進後的“法 7 5”被非正式地稱為 M1897A5,由於配發了新型射程更 遠、威力更大的新型彈藥,再加上 射速仍然非常“搶眼”,相當一部 分M1897A5被作為反坦克火炮使 用,並裝備了美軍第一個反坦克炮 兵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部 分庫存的M1897A2或是 M1897A4 被作為廢舊金屬賣給了英國人,少 部分改進後的M1897A5直到1941 年M101A1式105毫米榴彈炮投產後 撤裝。不過,M1897A5的退役並不 意味著“75小姐”與美國大兵完全 “分手”——部分“法75”的炮身 被搬上了M3半履帶車,作為所謂的 M3自行反坦克炮繼續著自己的戰 爭生涯。需要指出的是,M1897A5 對美軍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 像,絕不能將其僅僅看作一門引進 的“老式法國炮”,事實上,二戰中 75毫米Pak 97/38式反坦克炮加裝了組裝型“胡椒瓶”式多孔炮口制退器 的所有美式75毫米火炮,其彈藥均 與M1897A2/4/5通用,即便是藥 筒較短的75×272R彈藥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