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參考|「娘炮」之爭,韓國人終於站出來說話了……

誰都沒想到,幾天前國內一場“娘炮”之爭,至今仍引發外媒持續關注。

繼驚動了英國BBC之後,韓國媒體終於也發聲了。

促使韓媒加入這場討論的,正是此前中國有聲音認為,中國所謂“娘炮”風(事實上,小銳一點兒也不認同這樣的提法)盛行,與近些年韓流盛行不無關係。

锐参考|“娘炮”之争,韩国人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而韓媒的發聲,在回答中國男性偶像形象變遷背後韓國是否是“始作俑者”之餘,也進而使我們試圖從源頭尋找同處東亞文化圈的日韓社會在對待性別中性化方面,又有著何種不同。

被指“娘炮”發源地,韓國媒體喊冤

“‘娘炮’風盛行,真的是韓國人的錯?”

9月11日,韓國《亞洲經濟》網站刊登的一篇專欄文章發出瞭如是疑問。

文章認為,有中國網友把韓國輸出的偶像文化當做“娘炮”之風盛行的罪魁禍首有失偏頗,“韓國確實有點冤”。

作者給出的理由是,韓國推出的幾代偶像,或陽光健康,或“野獸派”,而且都服過兵役,很難找出一個與“娘炮”沾邊的。

文章進一步指出,即使不是明星,韓國的普通男性也大多將外表整潔乾淨、裝扮得體視為基本禮儀,而並非為了取悅別人。

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作者還特別以俄羅斯世界盃上韓國隊門將趙賢祐為例進行說明:由於趙賢祐皮膚白皙,比賽中髮型紋絲不亂,一度被認為是被足球耽誤的美妝達人,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在球場上高接抵擋,屢屢為韓國隊解圍的神勇表現。

“如果把愛乾淨、重視外表也劃為‘娘炮’的話,那可能大部分韓國男性都得被冠上這一名號。”文章強調。

锐参考|“娘炮”之争,韩国人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很顯然,在《亞洲經濟》網看來,“娘炮”一詞所指向的注重外表也好,氣質陰柔也罷,都不足以成為概括一個複雜的人的全部標籤。

這一觀點,也與此前BBC網站的結論不謀而合:網絡上對“娘炮”的批評,可能源於長期以來社會群體所形成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近期另一篇報道中,BBC指出了韓國社會對於男性多樣審美的接納歷程:在K-pop樂隊和韓劇的巨大影響下,韓國流行偶像畫眼線、染髮,這在之前都被認為是女性專屬的——當很多男性想要打扮得和流行偶像一樣時,一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趨勢便出現了。

锐参考|“娘炮”之争,韩国人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K-pop明星詮釋男性氣質的方式:美麗男士。”報道援引專家的話說道。

按照“美麗男士”的標準,一位完美的K-pop偶像應該具有與眾不同的髮色、柔軟的面容、水潤的肌膚、嘴唇上色、腹肌顯現……

而韓國《亞洲經濟》則將這樣的男性稱為“花美男”,並認為“從字面上來看,要比‘娘炮’聽著順耳多了”。

但與此同時,對韓國美妝和形象進行過大量研究的西澳大利亞大學學者黃喬娜,也曾這樣指出韓國在改變東亞男性審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認為韓國肯定是亞洲男性美容文化的開拓者,如果不是世界的話。”

日韓社會相對更尊重多樣性

但事實上,即便是在作為“花美男”式審美趨勢“開拓者”的韓國,人們對於這種男性形象變化的接受,也並非一蹴而就。

小銳查閱資料發現,儘管不是全民話題,但韓國社會關於“花美男”和“型男”的討論,在本世紀初斷斷續續探討了至少10年之久。

如在一些公開論壇上,一些人也曾發表言論認為“花美男”看起來“噁心”,認為是不懂事的小女生喜歡的類型。但此類話題通常被歸結為審美差異,再加上韓國國內對多元審美的相對包容,因此始終未形成全社會熱議的話題。

锐参考|“娘炮”之争,韩国人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韓國組合NRG早期照片

此外,曾以濃妝、染髮、奇裝異服等開創韓系視覺美學的韓國早期偶像組合H.O.T、GRE、神話等,也通常被認為是受到日本視覺系偶像組合或樂隊的影響——是一種流行文化上的趨同。

小銳觀察,在韓國人看來,無論說一個男生是“花美男”,還是“型男”,都是基於外表的評價,並不會與其內在做必然聯繫。

這一點也正如美國每日多特報網站分析:“花美男”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10世紀之前指涉的是一群青年貴族,他們文武雙全,並以化妝和使用配飾聞名。而如今,韓國男性偶像正在其他國家傳播這一概念,遠遠超出了美國固有的對於“男子氣概”的定義。

“男性也可以漂亮,如果他們渴望漂亮。”文章說。

這不禁讓小銳想起2006年韓國某論壇上的一則帖子,一名正在學習中文的韓國男生髮帖稱,他形容一位男性長得“漂亮”,但他的中文老師卻糾正他說,在中文語義中,形容男生通常不用“漂亮”這個詞,否則人們會覺得你有些奇怪、不正常。

他覺得很驚訝,不理解為什麼對“長得好看、漂亮”的男生不能用“漂亮”來形容,更加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用了這個詞就會被認為“不正常”。他接著說,在韓國,雖然形容男生“漂亮”也不是很常見,但是人們不會覺得奇怪。

最後他寫道:在日本是什麼情況?

有網友在回覆中說:在日本形容一個男生“漂亮”很正常,如果一個男生真的很漂亮,甚至比女生都漂亮的話,人們都不介意用“漂亮”來形容。

锐参考|“娘炮”之争,韩国人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日本偶像明星龜梨和也

“日本比較尊重多樣性,不會特殊去批評,覺得是個人的自由。”新華社前駐東京記者藍建中對小銳表示。

“只要不給別人添麻煩就行。”他補充道。

“只要有爭論,就是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國內對於一些“小鮮肉”太“娘”的批評也曾屢見不鮮,但毫無疑問,此番“娘炮”之爭的影響範圍和實質意義都超出以往。

“中國國內這場關於性別審美的討論引發外媒關注,也再次說明了國際社會目前對中國的關心已經不僅僅只集中在政治、經濟領域,一系列性別問題及其背後反映出來的社會變化也在得到更多的關注。”社會學家李銀河在採訪中這樣告訴小銳

在李銀河看來,女性男性化一點和男性女性化一點,都可以看作是社會和時代發展過程中個人審美髮生的變化,進而成為一種潮流化或者時尚化。

但是這種性別審美變遷在中國社會都曾引發“中性化焦慮”,如幾年前就有關於“幼兒園為什麼都是女老師”“救救男孩”等話題。BBC也注意到,過去幾年間,即使是文藝界內部也不乏對“小鮮肉”受到追捧現象的“炮轟”。

不過,李銀河也認為,雖然從“小鮮肉”到“娘炮”的話題屢屢引發爭議,但只要有爭論,不同的聲音可以被聽到,就是一種進步,“這說明當下中國社會對於性別審美的觀點正在或者已經開始多元化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討論是有意義的,也代表了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社會對於性別問題的認知和多元審美上的進步。”她說。

小銳最後想說的是,對“娘炮”一詞以及這場網絡爭議,人民日報評論提及的一句話或許更值得玩味:“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但也呼喚在青少年中有著廣泛影響的明星們,呈現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