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最缺的是什麼?

中國“芯”最缺的是什麼?

8月14日,一家名為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10億元,法定代表人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8月21日晚間,格力電器副總裁兼董秘望靖東在接受採訪時確認,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是格力電器剛剛註冊的公司,新公司主業是芯片設計,主要還是圍繞空調裡使用的芯片相關的。

從“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到“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這些年,格力在科技研發領域可謂投注甚多,收效甚好。如今,格力將目光集中在了“芯片”領域,值得期待。

中國“芯”最缺的是什麼?

說起“芯片”,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高通、三星、蘋果、臺積電等國際著名企業,而在空調“芯片”領域,無疑是美國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日本瑞薩、中國臺灣漢芝等公司的天下。中國“芯”,不免有些尷尬,雖然我們有華為、聯發科、紫光等掌握了自主研發“芯片”的公司,但對比世界,我們的差距依然巨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說:“中國芯片在設計方面比較不錯,短板主要集中在製造方面,包括製造工藝、材料、裝備、測試、封裝等產業鏈各環節。舉個例子,中國做集成電路製造最大的公司是中芯國際公司,但中芯國際在世界上只能排到第五名。”

“芯片”是一個科技話題,需要雄厚的資金和充足的人才做支撐。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做“芯片”是10億起步,10年結果,成本高,風險大,而且“芯片”是知識、資本密集型行業。

中國“芯”最缺的是什麼?

在該領域,華為2004年便著手佈局,2009年研發出第一顆 K3芯片試水智能手機。2012年推出號稱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K3V2芯片,但在運用中存在發熱和GPU兼容問題,未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後又經歷了多次實驗,直到 2014年麒麟芯片研發成功,並在華為Mate7和P8手機中應用,才穩穩躋身高端智能手機芯片市場。

可見,研發製造“芯片”之難,難於上青天!曾經我們拿市場換科技,促進了中國車的研發、製造與發展,如今吉利、奇瑞、眾泰等國產車暢銷海內外,欣喜之餘,發動機依舊是隱隱的痛。無獨有偶,小米、OPPO、格力、美的等國內品牌雖然其產品廣受青睞,但其“芯片”核心技術卻依舊受制於國外,也正因如此,才導致了中興事件,更讓我們意識到研發具有世界級水平的自主“芯片”,不再受制於人,已是燃眉之急。

雖說我國要在芯片產業上實現突破難度很大,但並非沒有機會,更不是高不可攀。“芯片”技術,一靠資金,二靠人才,相較於資金而言,人才的欠缺是制約中國“芯”的最大短板,而人才之欠缺,就缺在了沒有廣大的“芯片”研發群眾基礎。

中國“芯”最缺的是什麼?

縱觀世界,無論各行各業,凡能成為領域之佼佼者,無不具備著廣泛的群眾愛好、研究、探索、參與等基礎。例如我國的乒乓球,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是因為我國擁有著數以億計的群眾基礎,甚至於我國的不少業餘愛好者都能戰勝他國的國手。再觀日韓,當我們的人才忙於生產與經營之時,他們的人才卻聚在一起研發“芯片”,韓國更是舉國之力成就了今日獨立自主的三星科技。

試想,若我國也有著基數龐大的“芯片”發燒友、研發愛好者、實驗痴迷者,又何愁中國“芯”不能屹立世界名列前茅呢!既如此,何妨普及下“芯片”知識,引導大眾“芯片”興趣,完善“芯片”研發、實驗的基礎設施建設,讓高端科技大眾化、普遍化,當“芯片”不再陌生,必然會集聚起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去自發研究、無限嘗試,久而久之,相信未來中國必將人才輩出“芯芯”向榮。

中國“芯”最缺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