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橋》吳建忠


永安橋:位於石家莊市區大郭鎮於底村,建於明萬曆年間,青石砌券單孔拱橋。橋下原 有太平河穿村而過,現河道已填平為公路,古橋得以保存下來。《河北古橋》©吳建忠

弘濟橋:位於永年縣東橋村,橫跨滏陽河上,明弘治十八年將原木橋改建為單孔雙敞肩石拱橋。主拱券似長虹飛架氣勢恢宏,券壁上纖繩磨痕歷歷在目,整座古橋保存甚好,現已建成公園供遊人參觀。《河北古橋》©吳建忠

永通橋:位於趙縣永通橋公園內,建於唐永泰年間,為單孔敞肩型坦拱石橋。它的結構與趙州橋相同但尺寸較小,兩橋稱姊妹橋。因橋名隱喻通暢之意故橋面上成了老年人遛彎鍛鍊場所。《河北古橋》©吳建忠

鴛水橋:位於邢臺縣翟村,宋淳祐年間太守張耕為便民在鴛水上修石橋,清乾隆十五年重建單孔石拱橋,該橋拱券高大、橋面平坦可行車,現仍為城區路橋。《河北古橋》©吳建忠

蘇曹橋:位於邯鄲市北蘇曹村,明萬曆年間建造,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明、清時期蘇曹是重要的航運碼頭,故此橋建造考究、修繕及時、保存良好,現仍是村民們往來過河的主要通道。《河北古橋》©吳建忠

如意橋:位於邢臺縣會廣鎮南良舍與北良舍兩村之間,建於明萬曆年間。單拱石橋,拱券十分高大寬闊,橋面平展利於行車,現在仍是兩村百姓生產生活的主要橋樑。《河北古橋》©吳建忠

柳林橋:位於邯鄲市區柳林橋村,始建於明代。石築拱券三孔橋,中孔券頂嵌吞水獸頭,上方欄板刻有“柳林橋”三個大字。現古橋保存良好、橋面平整仍是市民的主要通道。《河北古橋》©吳建忠

方順橋:位於保定西南六十里曲逆河上,為三拱石橋。相傳堯為擇賢傳位訪舜至此,舜承帝位後其妻娥皇、女媖為方便百姓過河建造此橋,百姓頌其功德稱為“雙鳳橋”又稱“訪舜橋”,後順口叫成“方順橋”。《河北古橋》©吳建忠

廣濟橋:位於正定南關,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五十四年、道光十四年兩次官方修繕。後河流乾涸河道漸被填平古橋被埋於地下。2001年城市改造施工時發現了古橋,2015年清挖出土修繕,並修建了下沉式廣場供人參觀。《河北古橋》©吳建忠

大石橋:位於石家莊市區,建於光緒三十三年。石灰岩砌建,坡面平緩可行車,兩側橋頭各有精雕石獅兩尊,大橋即長且寬十分壯觀。石家莊俗稱橋東、橋西就以此為界。《河北古橋》©吳建忠

一柏一孔橋:位於邢臺縣皇寺鎮皇寺村南金玉河上,一柏一孔橋建造最早,因當時橋邊有一棵柏樹而得名,後叫白了稱“一百一孔橋”。《河北古橋》©吳建忠

褚河橋:位於邯鄲市郊區小隱豹村,始建於明代,清光緒十八年重修。石築拱橋,中間拱券高大寬闊、兩側有分水小券、石面素欄、樸實無華、是座普雅實用的古橋。《河北古橋》©吳建忠

趙州橋:位於趙縣蛟河之上,隋大業年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初月出雲、長虹飲澗”的恢弘氣勢實為當世之首,是當今世界上現存建造最早、保存最完美、傳說故事最多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堪為國之瑰寶。《河北古橋》©吳建忠

胡良橋:位於涿州市城北胡良村,始建於明萬曆二年。該橋為單路五孔石拱橋,其中間拱洞最大其餘依次遞小,橋面平整寬闊便於行車,橋體保存良好,現仍是交通主幹線大橋。《河北古橋》©吳建忠

單橋:位於獻縣南單橋村與北單橋村之間,始建於明崇禎二年,青石五孔拱橋,青石橋面上深深的車輪碾壓溝痕記錄著歷史的滄桑。據傳當年此橋是跨滹沱河溝通“兩京”的御道之咽喉,車水馬龍甚為熱鬧。《河北古橋》©吳建忠

蛤蟆橋:位於臨城縣竹壁村,始建於明崇禎三年,因橋下有巨石形似蛤蟆故得名。橋三叉兩孔呈人字型又名“雙脊橋”。現古橋損毀嚴重,欄杆遺失、橋面不平亟待搶救性修繕。《河北古橋》©吳建忠

安濟橋:位於衡水市桃城區,始建於乾隆三十一年,為七連拱石橋。望柱頂部形態各異的石獅現已殘缺不全,倖存的石獅頭頸纏上繩索成了小販的貨架,古橋上成了農貿市場。《河北古橋》©吳建忠

垂虹橋:位於井陘礦區天護故城趙村店,又名“平順橋”,建於宋至和年間。橋面平展、造型美觀實用,欄板、券頂獸頭雕刻精美。現古橋西側泥土淤積,東側被新建的公路大橋遮擋早已失去風采。《河北古橋》©吳建忠

鳳凰橋:位於贊皇縣尹莊,建於隨代。單拱石橋樸實無華,最為奇特的是橋北側拱券上部生有一棵千年古柏樹,樹幹粗有一米,但橋拱上的石塊卻沒有任何被樹根擠壓變形的痕跡,拱券和橋面也無絲毫變形,可謂奇觀。《河北古橋》©吳建忠

七里河古橋:位於邢臺市橋東區柴家莊,建於乾隆四年。後道路改線橋體被河流淤積掩埋,2006年河道清淤時古橋又重見天日,橋面巨大的石板已部分斷裂。《河北古橋》©吳建忠

天水橋:位於保定市南關,宋淳化年間始建木橋,明成化二十一年改建石橋,弘治四年傾汜重修,隆慶五年水毀重建,近年又有修繕。現兩側各建公路橋古橋被夾在中間難見全貌。《河北古橋》©吳建忠

先於橋:位於邢臺東郊大吳莊村,始建年代不詳,據橋南頭的石碑記載該橋重修於嘉慶九年。古橋建在牛尾河與圍寨河的交匯處,為三孔石拱橋,橋上欄杆已蕩然無存,橋面坑窪不平亟待修繕。《河北古橋》©吳建忠

永濟橋:位於涿州城北,始建於明萬曆二年,天啟六年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在舊橋南建九孔新橋與老橋相連,乾隆帝賜名“永濟”號稱“中國第一長石拱橋”。現政府出資對古橋全面修復欲建成景區,即保護了古橋又可供人們參觀,實乃古橋之幸也。《河北古橋》©吳建忠

昇仙橋:位於行唐縣城內,建於唐代,北宋元祐五年重修,為單孔弧敞肩石拱橋。相傳二郎神在橋上升仙故得名。現修路將橋體壓埋,勉強可見橋拱一角及殘破的欄板。《河北古橋》©吳建忠

蘇里橋:位於邯鄲市蘇里村,原名“嗣惠橋”始建年代無考,民國十六年重修,為石築雙曲單拱橋。現古橋早已拆建為水泥橋,只有橋頭殘留的石塊上雕刻有“嗣惠橋”字樣。《河北古橋》©吳建忠

張莊橋:位於邯鄲市南郊馬莊鄉張莊橋村,始建於明代稱“普濟橋”,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改稱“通濟橋”。古橋建造考究、橋面平展利於行車,尤其是橋欄上的鏤空雕刻甚為精美。《河北古橋》©吳建忠

杜林橋:位於滄縣杜林村,又名“登贏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天啟五年重修。古橋至今仍堅實穩固,氣勢恢宏,特別是望柱上的猴子石雕十分精美而且少見。《河北古橋》©吳建忠

朱雀橋:是邢臺皇寺村十座古橋之一,因位於村子正南故取名“朱雀橋”,建於唐昭宗乾寧五年。該橋與鄧家橋、姚家橋並肩而建相鄰很近,遠處側望三橋連孔很有特色,橋體堅固寬敞、聯通著長街深巷,村民過金玉河十分便當。《河北古橋》©吳建忠

學步橋:位於邯鄲市區北關街,始為木橋,明萬曆四十五年改建為拱券石橋。因有“邯鄲學步”典故,橋以此得名。後年久塌毀解放後重建。《河北古橋》©吳建忠

避風橋:位於張家口市下花園區雞鳴山頂,始建於元世宗二年。磚石單拱結構,架於兩座山峰之間,猶如天橋飛渡十分壯觀,據傳山頂風大獨此無風,故名“避風橋”。乾隆帝曾不辭辛苦登山觀橋,山路上坐過的大青石現已成為一景曰“龍歇石”。《河北古橋》©吳建忠 “文冠果杯”第24屆河北省攝影藝術展覽紀錄文獻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