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樂:不要用標準答案限制孩子的想像力

李永乐: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李永樂:人大附中老師、西瓜視頻創作者,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

作為一名人大附中的優秀教師,李永樂最近因為科普短視頻成為了社交媒體的紅人。在李老師的視頻中,雖然採用的是最傳統的“粉筆+黑板”形式,但卻緊跟社會熱點,科學分析淺顯易學,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近日,李永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希望可以讓受眾把接受知識變成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整個社會都認識到‘科學如此美麗’,那我做科普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希望課堂是豐富和有趣的”

儘管課堂教學主要是完成書本知識傳授和題目解答,但李永樂依舊希望自己的課堂豐富和有趣。“豐富是指在完成大綱要求的內容的情況下,同時對相關的深層次知識有簡單的介紹,讓大家明白知識的前因後果和邏輯關係;有趣是希望學生能夠知道科學家在研究這部分知識時候發生的趣事,知道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讓學生理解學習科學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加理解世界,而不僅僅是為了做題、考試、考大學。”

提及網紅身份,李永樂坦言:這其實是個意外。最初錄製視頻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本質依然是教學內容。後來這些視頻受歡迎的程度出乎想象,便開始在西瓜視頻等網站上專門為喜歡科普的觀眾錄製節目,視頻風格從教學逐漸轉向為科學普及。

李永樂稱,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視頻科普節目,上課方式是相似的,目的也相同,都是希望科學能夠更加深入人心,讓大家喜歡。當然,在課堂中,學生水平接近,教學大綱、進度明確,再加上作業和學校管理,教學效果更好。而科普視頻作為大眾科普內容,並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受眾知識水平差別很大,更沒有考試壓力,看起來效果要差一些,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受眾的心態會更輕鬆,會把接受知識變成一件有趣的事。如果整個社會都認識到“科學如此美麗”,那我做科普的目的就達到了。

“科學思維離不開科學知識”

科學思維與科學知識不同。科學知識是“為什麼”,科學思維則是包括觀察現象、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實驗驗證等一系列探究“為什麼”的過程。實際上,相比於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更重要,因為只有掌握了科學思維才能利用現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發現新知識。

李永樂認為,遇到問題,我們應鼓勵孩子鍛鍊觀察、提問、猜想能力,不要一開始就給出問題的答案。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首先,要積極陪同孩子去研究問題。例如,孩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的?”大部分家長可能無法給出很明確的答案。但是家長可以同孩子一起探索、提出問題,比如:天空一直都是藍色的嗎?晚上、陰天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月球上的天空是藍色的嗎?還有哪些廣闊的東西(如大海)是藍色的?儘管沒有一個確定的回答,但是孩子可能會感覺到藍色與大氣和陽光有關。然後再通過查找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給出更加明確的答案。

其次,不要用標準答案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幼兒對世界的觀察是最敏銳的,他們會看到許多成年人看不到的細節,我們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討論,而不要簡單的說“你做的不對”“你說的不好”,再拋出一個標準答案。科學思維當然也離不開科學知識,家長陪著孩子閱讀科普讀物,或者使用一些少兒科學軟件學習科學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閱讀和遊戲的過程中,多讓孩子說話,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孩子覺得有趣,從而主動選擇閱讀,這也是一個培養科學思維的過程。

“科普要動用全社會的力量”

我國早就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認識,鄧小平同志在1988年就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不僅僅是強調了這一觀點,更加指出培養這種生產力的方法:科學技術的進步不能僅僅依靠科研單位,而是從孩子的培養開始,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這一任務,第一次把對孩子的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放在了與國家發展和進步等同的重要位置上。

李永樂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在小學之前,孩子最主要的獲知手段就是父母。父母相信和熱愛科學,才能把這種感受傳遞給孩子。進入學校之後,教師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多注意傳遞科學思維,讓學生感受科學之美,而不能僅僅把課堂變成做題訓練場,讓孩子失去對科學的興趣。社會要形成科學氛圍,要形成偽科學人人喊打的風氣。“現在社會上充斥的偽科學概念和產品--納米保健品、量子洗腳盆。我認為人人都有責任揭發和抵制。引導輿論的媒體,要加快科學普及傳播,媒體不僅僅要做新聞和娛樂,也應該為科學提供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