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江蘇民營經濟「成績單」亮眼

40年的時間,江蘇民營經濟完成了從“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飛躍。近日,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出爐,江蘇共有86家企業上榜。在“500強”榜單前20名中,江蘇民營企業佔3席,其中,蘇寧控股集團以5578.75億元的年營業收入位居第二,恆力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位居第9和第16位。記者昨天從省經信委獲悉,今年以來,全省民營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1-7月,私營企業新註冊戶數和註冊資本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增幅繼續走高。

私營企業新註冊戶數近30萬戶

今年的818發燒購物節當天,蘇寧物流僅花13分鐘就送出了平臺上的第一單貨物。不僅如此,蘇寧還推出了其機器人戰隊“超燃神將”,這支覆蓋“採、銷、配、服、用”等六大環節的機器人戰隊將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極致服務。這支戰隊中的機器人就像是封神演義中的角色一樣,身負異能,在自己的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蘇寧的發展只是江蘇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縮影。1-7月,全省34981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4.9%,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幅低0.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3.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增速低0.7個百分點。其中,私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354.6億元,同比增長9.0%,低於規模以上工業0.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383.2億元,同比增長9.2%,高於規模以上工業0.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民營企業“新兵”也不斷湧現。1-7月,全省工商部門新登記註冊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合計91.5萬戶,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註冊私營企業29.2萬戶,同比增長3.5%;新註冊個體工商戶62.3萬戶,同比增長13.9%。截至7月底,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戶數為826.7萬戶,比上年底增加57.7萬戶,其中,私營企業累計登記戶數為272.7萬戶,比上年底增加14.1萬戶;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戶數為554.1萬戶,比上年底增加43.6萬戶。

私營經濟投資增速快於全省

近年來,江蘇採取一系列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清單制度,破除信貸、上市、稅收、創新、招投標、人才等方面隱性障礙。落實好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多渠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活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保護和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

今年以來,我省民營經濟註冊資本總額保持了較快增長。1-7月,全省私營個體經濟新增註冊資本(金)16550.6億元,同比增長14.0%,其中,私營企業新增註冊資本15657.2億元,同比增長14.0%;個體工商戶新增註冊資金893.4億元,同比增長14.4%。截至7月底,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金)總額達150627.6億元,比上年底增長12.5%,其中,私營企業註冊資本144737.6億元,比上年底增長12.5%;個體工商戶註冊資金5890.0億元,比上年底增長11.7%。

同時,私營經濟投資增速快於全省。1-7月,全省工業和技改投資繼續保持穩中有升態勢,同比分別增長6.0%、10.4%。全省工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7.6%,增速快於全部工業投資1.6個百分點。其中,私營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0.0%,高於工業投資4.0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稅收增長較快

據不完全統計,江蘇民營經濟創造全省55%的GDP、近六成的稅收、七成的全社會投資和八成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

據記者瞭解,2017年,民營工業對江蘇規上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到58%。在納稅上,2017年江蘇民營經濟納稅7617.2億元,同比增長6.6%,高於全省稅收增幅2.9個百分點,佔全省稅務部門直接徵收總額的62.0%,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在外貿上,江蘇民營企業在2017年的進出口總額超過1500億美元。

今年以來,1-7月,全省民營經濟上繳國地兩稅5939.0億元,同比增長21.9%;佔全省稅務部門直接徵收總額的58.9%。其中,民營經濟上繳國稅3630.2億元,同比增長22.3%;上繳地稅2308.8億元,同比增長21.3%。從主要稅種看,上繳增值稅同比增長24.1%,上繳營業稅同比下降26.0%,上繳地稅的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28.3%。

在進出口方面,1-7月,全省民營企業實現出口總額759.0億美元,同比增長20.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0.3個百分點,比全省出口總額增幅高6.5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出口總額佔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3.6%,較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實現進口總額308.2億美元,同比增長28.0%,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4.2個百分點,比全省進口總額增幅高7.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口總額佔全省進口總額的比重為20.6%,較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

江蘇經濟報記者 蔡 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