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當年爲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人生》(中篇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正是因為這部中篇小說的出版與被改編成電影,路遙變得名噪一時:

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沒有幾個不知道路遙的。

路遙為啥能這麼火?當然——與這部作品有關,但又不是什麼作品都能火,所以還得從作品說起。

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首先,和作品切中的要害有關。

簡言之:這部作品,寫的是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出路問題,代表人物是高加林。

雖然高加林只是高中畢業,但這個學歷在80年代的農村已經了不得,畢竟恢復高考制度沒幾年,畢竟恢復了也沒幾個考得上大學。

所以頂著個高中學歷在農村拎鋤頭,心裡是相當不美氣,就像孫少平死活不願待農村一樣。

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所有接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的農村孩子,還能不能回農村的問題;

也涉及到每一個個體的生命追求問題。

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實際上,在城鄉差異如此巨大的社會現狀裡,每一個接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的人:

講真,都不太願意回農村(至少現在多半是),甚至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回不去。

當農村還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沒有相對充分的現代文明,它與我們接受過的現代教育是難以彌合的。

教育指向現代、指向未來,即便現在的農村,也與“現代”和“未來差距甚遠。

《人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切中了要害:

農村知識青年回不去農村,又去不了城市(當時的城市不像現在,能進城務工,那會要靠國家政策招工)。

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其次,和故事本身有關。

《人生》雖然屬於嚴肅文學,但它有通俗性的一面,比如:

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與張克南四人的愛情故事。

抽絲剝繭,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當高在農村落魄時,他喜歡上了默默愛他多年的農村姑娘巧珍;

當高轉頭飛向城市且如魚得水時,高開始嫌棄巧珍,且直接劈腿已有穩定對象的城市姑娘黃亞萍。

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要命的是,黃與高又是一種人(俗稱“知識青年”),為了與高在一起,黃也把正在處的對象張克南給劈掉了。

好吧,黃與高雙宿雙飛,留劉巧珍、張克南一臉懵逼。

解氣的是,路遙很正!他倆這樣是會遭報應的:

高被張克南的媽舉報,重返農村,與黃的戀情隨之告吹;巧珍絕望之下亦嫁他人。

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除了相對通俗、看點十足的愛情故事外,路遙還在作品中添加了親情、鄉情、城市情結等“輔助材料”。

比如為高加林操碎了心的父母,比如凝結著陝北民情的德順爺,比如高對城市的無限渴望。

路遙是一個能充分融生活的現實性與偶然性於一體的專業小說作者:

可讀性、現實性、批判性,在他的完美整合下,總能幻化出使讀者印象深刻、頗受啟發的好故事。

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真相在這……

最後,自然與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有關。

80年代的電影非常洋氣,誰要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口碑傳播是驚人的。

何況電影還是大眾傳媒,傳播面非紙媒能比。當年的《人生》正是藉著電影改編的翅膀,乘風破浪,轟動一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