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蘭考普惠金融試驗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曾剛 董學元


從理論上講,成本問題(包括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始終是困擾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首要障礙,如何通過創新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普惠金融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完善,為降低普惠金融服務的成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在金融科技助推農村普惠金融實踐方面,蘭考普惠金融試驗區的許多探索經驗值得借鑑。2016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有關部門指導河南省蘭考縣開展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總結起來,“蘭考普惠金融模式”的特點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金融基礎設施先行。通過相關場景搭建,進行獲客、信息挖掘與收集、提供諮詢和金融教育,逐步完善信用信息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二是以數字普惠為發展核心,積極探索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打造數字金融平臺;三是構建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合作做、普惠共贏”的機制初具雛形。

一、金融基礎設施先行

要實現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必不可少。“蘭考模式”以政府和機構間合作,通過對農民的個人信息、生產方式以及農村產業經濟的信息挖掘和運用,將相關金融科技應用到場景之中,提供普惠金融的解決方案。

首先,通過搭建金融服務場景進行獲客、收集信息。蘭考縣政府通過設立縣級金融服務中心以協調有直接業務合作的金融機構,如各大銀行、保險機構以及相關評估認證機構等等,主導普惠金融信息的發佈、收集和任務的落實、推動等;鄉鎮級設立服務中心新窗口接受諮詢;鄉村級設普惠金融服務站,管理小額存取、殘幣兌換、金融知識普及推廣、信息完善、群眾貸款的幫助推薦和代購。協保員通過普惠金融服務、服務保障、便民服務補充政務信息,推送金融數據,在勞動保障的情況下,完善社保、就業狀況等信息。在完善信用信息體系建設的同時,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及螞蟻金服為代表金融科技企業的對接,進一步形成了普惠授信體系,確保農戶的普惠金融需求。

二、以數字普惠為核心

大力發展基於金融科技的數字普惠,是蘭考普惠金融實驗的一個重點領域。蘭考政府積極打造數字金融平臺,以“普惠通APP”一站式線上“金融超市”為載體,上線金融產品20餘款,累計申請貸款16萬筆17億元,辦理便民支付6084筆1833萬元,真正讓金融服務觸手可及。同時,拓展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除此之外,部分金融科技企業也積極通過金融產品和平臺的創新,在蘭考開展農村普惠金融的探索。比如,螞蟻金服與金融機構共同打造“旺農貸聯合放款”平臺,實現了貸前“310模式”的金融產品,即“3分鐘申請,1秒鐘審核放款,0人工干預,人均貸款額度0-30萬元不等”。作為一款典型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旺農貸”採用了合作性的商業模式,充分發揮了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各自的優勢。螞蟻金服通過整合線上、線下數據,利用基於大數據的風控模型,貫穿貸前、貸中、貸後的全流程,全面提升農村普惠金融的風險控制水平,而傳統金融機構則專注發揮其在資金成本和線下網點方面的優勢。金融科技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接,不僅為農村居民提供無擔保抵押、純信用、全天候的信用貸款服務,也有效幫助了金融機構下沉業務、拓展市場,共同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三、構建普惠金融生態體系

為了確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續性,需要構建起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目前,蘭考已逐漸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合作做、普惠共贏”的機制。第一,在政府引導之中,蘭考縣政府發揮了協調作用,確立了政府與各個金融機構間(銀行、保險公司等)“分段分擔不良率”的風險分擔機制,強化各方責任。同時,在授予機構政務數據和資源方面,做好脫敏和保護隱私的信息安全工作。第二,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形成借款主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避免單純補貼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第三,通過多方合作,完善農村經濟生態,通過各方合作,平衡利潤、風險和成本,使金融服務更加可負擔、範圍更加廣泛。第四,普惠共贏要依靠實現金融服務的教育性,即普惠群體在獲得金融服務的同時能夠加強對金融知識和思維的合理認知,確立更加理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普惠金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需要多方加強合作,共同探索。蘭考通過和螞蟻金服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有效改善了傳統商業銀行模式下,部分邊緣人群金融服務空白和“短、頻、小、快”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從未來看,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等弱勢群體還有極大地金融需求,需要更多的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參與,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與發展,仍具有極大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