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津農業公司總經理吳長津:念好生態農業經 造福一方百姓

夏日時節,位於清鎮市紅楓湖鎮的右七村,瓜果飄香,整齊的白牆青瓦民居,田間勞作的村民……

看著這一切,貴州長津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津農業”)總經理吳長津難掩心中喜悅,一邊走一邊向記者逐一介紹公司蔬菜基地的種植情況。

貴州長津農業公司總經理吳長津:念好生態農業經 造福一方百姓

貴州長津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長津

長津農業是一家集生態農業開發、技術培訓指導、市場開發運行、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入駐紅楓湖鎮以來,已投入資金4000餘萬元,流轉土地建成核心示範區3080畝,輻射帶動周邊自然村寨種植蔬菜近萬畝。

很難想象,這個13歲便離開家鄉畢節市七星關區的小夥子,是怎樣建立起他的綠色生態王國的。

賣土豆起家從無到有

“因家庭條件困難,1993年,我便離開家鄉到貴陽闖蕩,靠賣土豆維持生計,那時才13歲。”吳長津告訴記者,初到貴陽,給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這個城市,而是在這個城市進行買賣的商販。

“老家畢節收購土豆,只給1毛錢一斤或者是8分錢一斤,拉到貴陽三橋賣2.5毛錢或者2.8毛錢一斤。”洋芋商販們在老家收購時各種壓價,轉身拉到另一個地方就翻了一倍甚至兩倍的價錢再賣出,這深深地刺激到了吳長津。

他迅速對貴陽的土豆銷售情況進行摸底,便與一貨車師傅商定,去掉中間的收購轉手流程,一個負責收購,一個負責拉貨到貴陽買。就這樣,吳長津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000元的同時,很快成為了蔬菜批發市場的紅人。

“那時我才90多斤,個頭也很小。但在蔬菜批發市場,只要說起吳長津,無人不曉。”說起這段經歷,吳長津臉上寫滿了自豪。

從老家收購洋芋到貴陽販賣,這是吳長津創業的最初階段。嚐到甜頭的吳長津並沒有滿足於當下取得的成績,而是把目標市場一步步擴大。

“有1塊錢的時候想做10塊錢的生意,有10塊錢的時候想做100塊錢的生意,感覺心有好大,舞臺就有好大。”當生意做大以後,吳長津開始跑向全國各地。

“要有誠信。”這是這個從13歲開始賣菜至今26年、種菜10餘年的吳長津所信奉的“生意寶典”。

2010年,還是菜販子的吳長津時常到紅楓湖周邊批發蔬菜,“那時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國家明文禁止使用的農藥和化肥,土地被破壞。更嚴重的是,農藥殘餘會通過土地滲透到紅楓湖裡,汙染貴陽市的‘水缸’。”吳長津說,當時,針對農村面源汙染的整治已經開始,他突然覺得“自己也應該做點什麼”。

就在這一年,揣著做菜販17年賺得的233萬,吳長津到工商局註冊了貴州長津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讓吳長津沒有想到的是,公司才成立就遇到了難關。

“當時,我把身上所有的錢全部投入於註冊公司、流轉土地、建大棚、建噴地灌、建冷庫等各種事項。公司註冊成功後,尋找合適的辦公地點、完善相關手續、請會計做賬等等這若干事項產生的費用,再也沒有任何閒錢可以支付了。”回憶起公司剛成立時的情況,吳長津至今記憶猶新,後來七拼八湊,再借來四五十萬才幫公司度過了難關。

“做什麼事情都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困難是暫時的,但是要想辦法去解決處理。”就這樣,吳長津完成了他事業的一次完美蛻變。

貴州長津農業公司總經理吳長津:念好生態農業經 造福一方百姓

長津農業在清鎮市紅楓湖鎮右七村的種植基地一角

鎖定生態農業投身精準扶貧

後來,公司入駐紅楓湖鎮,通過將農民手中的土地流轉過來,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地品質,並不斷完善標準化種植基礎設施。一些以前只能種一兩季的菜現在可以種六季以上。

“公司剛入駐時,附近也有一些村民種植蔬菜,但都是靠天吃飯。”在吳長津的印象中,當時的菜地等級低,一年只能種2到3季,乾旱時沒水灌溉,雨水多時排水不暢又容易泡爛菜根,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低,影響農民種菜的積極性。

如何既要質量又要數量?在右七村的長津蔬菜基地裡,吳長津指著田地裡插著的粘害蟲的黃板和夜蛾誘捕器說,生物防治手段,讓長津農業堅定了拒絕使用任何農藥的信念,堅持數量和質量兩手抓。

在與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長津農業的生意越做越大,蔬菜基地周邊的環境也越來越美。漂亮的樓房有了、整潔的公路有了……樸實的村民也逐漸明白了老吳嘴裡唸叨的生態農業,“這個比以前靠天吃飯有搞頭多了。”

目睹著爛菜葉被浪費、村民燃燒起秸稈,長津農業又有了新想法。

為更好地建設生態農業,實現汙染源治理、清潔化生產、減少亂丟亂燒、循環高效利用並改良修復土壤等環境保護,2015年初,長津農業引進貴州首臺生物制肥機,成為貴州首個採用農業廢棄物生產優質有機肥的企業。“將秸稈、稻草等農業廢棄物送進機器,經過6至24個小時,實現殺菌、發酵、除臭等過程,生產出優質的有機肥,能夠實現廢棄物迴歸土壤。”吳長津說。

2015年12月,在發展生態農業上不遺餘力的長津農業,又做出了新嘗試——投資300萬的3000平方米智能光伏農業大棚正式投入使用。在蔬菜大棚棚頂裝上光伏太陽能板,棚頂綠色發電,棚內種菜栽花,實現種植、發電雙豐收。目前,該光伏大棚已經能滿足500畝蔬菜基地的全部生產用電。

在發展綠色農業同時,長津農業還採用“四提供、一回收、一確保”的經營模式,對於沒有流轉土地的農民,給予他們信息和技術的支持,回收他們種植的蔬菜,並在受到市場衝擊的時候確保他們的基本利益。長津農業共解決了紅楓湖周邊210戶500多人的就業問題,其中包括48戶低收入家庭。

通過近四年努力,長津農業先後獲得了“清鎮市紅楓湖鎮先進農業龍頭企業”、“清鎮市暗流鄉優秀農業龍頭企業”、“清鎮市誠信農業龍頭企業”、“貴陽市農業產業化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目前,長津農業在貴州共建有七個種植生產基地,與500餘戶農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這些基地的建設,在解決當地土地荒置問題問題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的就業,讓很多到外打工的村民在家門口工作,這樣既有收入,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其中,長津農業在貴州省黔西縣林泉鎮建有一個2500畝基地,帶動161戶貧困戶脫貧;在七星關區海子街建有一個1500畝基地,帶動206戶貧困戶脫貧。

貴州長津農業公司總經理吳長津:念好生態農業經 造福一方百姓

各界人士在貴州長津農業基地考察

不畏困難不忘初心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打鐵還是要靠本身硬,自家把關鍵的東西掌握好了,別人才能幫你。”這是吳長津多年來深刻領悟。

1998年,貴陽市成立了蔬菜辦,從市場上精挑細選了50家經營戶來從事蔬菜種植和銷售,如今的長津就是當年50家中的一家。

“在蔬菜行業,特別是在種植蔬菜領域能夠堅持十年以上的,可能沒有幾家了。”吳長津說,當年選的50家經營戶好多都已經改行了,長津作為最早一批種植和銷售蔬菜的企業,堅持了下來。

談及下一步發展規劃,吳長津的心裡早已有自己了打算,“未來,長津農業要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路線,繼續努力趕超。不僅僅要把第一產業搞好,還要抓緊快速把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起來。在把一產做精做細做好的同時,加大農耕文化體驗項目和民宿酒店的建設速度。”一邊用手機給記者展示整體規劃的吳長津對此充滿了期待。

據吳長津介紹,到2020年,長津農業將建成現代蔬菜標準化循環(種、養、加一體化)生產基地。該基地建成後,預計年出欄無公害、低殘留、無疾病感染商品豬1000頭以上。此外,公司還將建立蔬菜產業基地10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6000畝,綠色蔬菜基地2000畝,形成“豬-沼-菜”三位一體的立體循環生態養殖、種植模式;並進行“現代農業標準化循環(養殖、種植、加工一體)生產基地的全面試點、運行。

“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就是扶持當地的農村農民。”在採訪中,吳長津多次提到,希望媒體對農業板塊進行宣傳,同時希望政府加大對農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扶持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