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哈尼族的紅色世界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發佈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國家數字出版轉型示範單位

連續四年“全國年度最佳畫報

如果有人說,中國梯田最美的存在,是被譽為“中國最美山嶺雕刻”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恐怕沒有爭議。早在2013年,便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日暮下的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位於哀牢山南部山脈,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常年雲霧繚繞。站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梯田上,隨手一拍就是一張屏保壁紙。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哈尼梯田常年雲霧繚繞

如果說梯田是哈尼族歷經幾個世紀,用雙手和鐵犁勾勒出的畫框,那麼紅米一定是這幅畫裡,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人類史上最早馴化的古稻,哈尼族先民早在13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人工種植紅米,並將其作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哈尼族世代以紅米為主食

紅米,顧名思義,由於其表皮呈深紅色而得名。梯田紅米的生長期長達200天左右,比東北大米還長兩個月,且一年只產一季。

紅米基因多樣性指數,是現代改良品種水稻的3倍,它能適應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長期保持穩定產量,抗病性極強。此外,紅米不耐肥,施用化肥易患稻瘟病,這意味著紅米天然具備綠色食品的屬性。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梯田的灌溉水源,是人稱“高山綠洲一碗水”的紅星水庫,位於省級森林保護區,遠離工業汙染。

哈尼人根據紅米特性和當地自然環境,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種植方式:每年插秧後,村民將鴨子放入梯田圈養,禾苗抽穗灌漿時,再將長大的鴨子趕出。在這期間,雜草、害蟲都進了鴨子的肚子,轉化成鴨糞,又是上好的有機肥。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撿漏”回家的梯田鴨

紅米的營養價值極高,它含有一般水稻品種中缺乏的Ve、胡蘿蔔素、黃酮、生物鹼、強心甙、木酚素、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質,鐵、硒、鋅、鈣等礦質元素的含量也高於一般的米類。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紅米營養豐富,是養生佳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長期以來,受山地環境制約,當地紅米種植無法實現機械化管理,仍沿襲哈尼族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習俗,依靠人工種植紅米。

春種秋收,挖頭道田、修水溝、犁、耙、施肥、鏟埂、修埂、造種、泡種、放水、撒種、薅草、拔秧、鏟山埂、割谷、挑谷、打穀、曬穀等20 道工序,全靠哈尼族農戶的雙手完成。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山上陰晴不定,村民們穿著蓑衣,朝夕穿行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在田裡。穀子收割後,也只能依靠人力和馬將其運出梯田,從家裡到梯田,往返大多需要一小時。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尼美村秀美風光的背後,是閉塞和貧窮:全村5590 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耕地面積3914 畝,人均耕地僅0.75畝。

用自然農法種出的紅米,每畝的產量不到300公斤,價格也不甚理想,靠種植紅米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於是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兒童。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父母外出務工,不到10歲的小女孩,已經學會照看弟弟了

儘管如此,仍有人堅守在這片土地上,從父輩祖輩的手中,接過守護和傳承梯田文化的使命。

普賢格是村裡的老藝人,今年已經63歲了,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哈尼歌曲隨手拈來,在田間地頭時,總喜歡唱上幾句。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普賢格擅長哈尼族的樂器三絃,農忙完和老哥幾個在村裡吹拉彈唱,是勞苦日子裡的快樂源泉。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普賢格老人常常一邊騎馬一邊高歌

他的兒子和兒媳都在外打工,留了兩老口在家種紅米。他說,“紅米是大自然對哈尼族的饋贈,田鼠會打洞,鳥會來啄米,種紅米就要像保護子女一樣呵護它。”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普賢格夫婦二人

今年75歲的李樹者德高望重,他是尼美村紅米祭祀活動的主持人。他主持紅米祭祀的時候,會唱起婉轉的哈尼族山歌,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感念勤勞的祖先為後人留下的梯田。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李樹者15歲便開始下地幹活,他每天睜開雙眼走出家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這片生養自己的水田。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據老人說,30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荒山,因為地處高寒地區,一般水稻無法生長,村民們只能種植“冷水谷”和蕎麥,此後改種產量稍高的“螞蚱谷”,即紅米。

在尼美村,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他們的子女大多外出打工,很多老人已經無法下地幹活。梯田無人守護,當地旅遊業也將成為無本之木。

幸運的是,2017年,中國扶貧基金會來到了紅河縣尼美村,攜手紅河縣政府、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共同推動當地的紅米產業升級,通過組建、優化農民合作社,統一生產標準、品控流程,並以“善品公社”為品牌統一對接市場。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點擊視頻守護哈尼族的紅色世界,瞭解更多。

善品公社希望梯田紅米的價值,能為更多人所熟知,也希望誠信農戶生產的優質紅米,能得到市場的認可。紅米產業的可持續升級,才能吸引年輕人返鄉,梯田文化才會得到保護和傳承。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善品公社誠邀您為哈尼同胞捐資,支持哈尼同胞發展紅米產業,發展合作社,從源頭支持哈尼稻農。關注中國扶貧基金會善品公社(微信公眾號:善品公社;ID:fpspgs2015),參與支持雲南紅河哈尼族農戶,讓他們可持續、有尊嚴的脫貧增收。

立項日期

2017年04月17日

項目預算

1、項目預算

A、公眾籌款目標:10萬元;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B、配捐使用方向:企業和騰訊配捐部分的預算計劃將主要用於紅米扶貧助農計劃項目執行方向,99公益日結束並確認了“企業和騰訊配捐”具體金額後15天內,再補充詳細預算表。

2、管理費說明

項目按照總籌款額的10%用作項目執行費用(包含項目調研、評估、審核、回訪等相關費用)、一線工作人員的人力成本(運營人員、財務、志願者補貼等)、必要的辦公支出(房租、水電、網絡、捐贈票據回寄等。

執行計劃

本次樂捐推廣後,支持紅米種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學習交流,以持續擴大視野、標準化紅米種植能力進而促進增收;支持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和交流活動,通過業務骨幹能力建設帶動合作社經營管理能力提升。主要為:

(1)組織建設。在紅河縣範圍內遴選、認證合作社,圍繞治理體系、組織架構、運營管理、運行機制等對合作社進行市場化改革優化,提高合作社發展競爭力。

(2)品控管理。在紅河縣範圍內遴選、認證示範基地,通過環境檢測、關鍵節點控制及誠信關聯機制設計等體系化方式,提高農戶、合作社品控生產意識與能力。

(3)供應鏈支持。依託善品公社全國及區域包裝、物流、倉儲及農資等合作伙伴資源,對紅河縣合作社及相關方進行傾斜支持,以提高當地整體農村電商供應鏈管理水平。

執行效果

項目累計開展生產技術專題培訓5次,受益農戶不低於2300人次。

執行能力說明

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於1989 年,是在民政部註冊、由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的全國性扶貧公益組織,是中國扶貧公益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公益組織之一。電商扶貧項目部深耕上游,組建項目對接合作社、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及品控執行體系;並幫助貧困農戶扶貧增收,目前貧困戶佔比51.66%(151戶社員,其中包括7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戶均增收3576元。2018年組建合作社聯合社,社員增加至1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超過500戶。

關於我們

中國扶貧基金會為了更好地推進“互聯網+扶貧”實踐,探索和推動移動互聯網及電子商務時代農村社區產業扶貧新模式,在2015年初立項實施“電商扶貧項目”,旨在通過合作社把農戶組織起來,按照產品品質控制體系進行產品生產,解決市場規模與生產效率問題,以“善品公社”為統一品牌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以此帶動優質(農)產品商品化、市場化和品牌化,提高貧困農村地區產品競爭力及綜合發展能力。

發票說明

中國扶貧基金會將會為捐贈滿100元的網友開具捐贈票據,需要將您的捐贈截圖(包含捐贈項目、捐贈金額和交易單號)、發票抬頭、收件地址、郵編信息或者將上述信息回覆至郵件[email protected],在收到捐贈網友提出的開具發票申請郵件後20個工作日內,開具票據,如有疑問請致電010-62655199。

募捐備案號

5310000050000784XYA18083

點擊原文鏈接,參與支持雲南紅河哈尼族農戶,讓他們可持續、有尊嚴的脫貧增收。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發佈

優質內容生產者

守护哈尼族的红色世界

主編:何新聞 編輯:李雨霖 尹博林 李曉超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

內容合作 廣告合作

0871-64113609(上班時間)

153 9854 2169(24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