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創業期盼「真正的風險投資」

80後創業期盼“真正的風險投資”

80後創業者、北京華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安寧說,跟60後、70後創業者相比,80後創業者較少介入傳統的房地產、汽車、基礎設施等資源型領域,更多關注互聯網、新零售、消費領域,但這類創業領域門檻低,可替代性強,市場競爭極為激烈,稍有落後就會被同行超越,因此也是壓力最集中、資本回報要求最直接的行業。

“一直害怕提起失敗”

“我們一直以來的思想形態都是崇尚成功者,創業失敗了有人挺不過,這是社會觀念的問題,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創業失敗是正常的,不是羞恥的。”一位創業者表示。

北京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幾個月前剛剛關閉,原因是沒有找到持續的盈利模式,有股東因此退出。該公司CEO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我一開始不好意思對外講,我們失敗了。提起失敗,我一直是害怕的。”

北京幾何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幾何波士頓辦公室負責人常昊告訴記者,作為科技創新不竭動力的硅谷和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創業更像是一種職業——失敗了就把公司關掉,或者去大公司上班掙錢,或者接著開下一家公司。如果成功了,也有成熟的退出機制,一次成功的退出,可以支撐此後很多次失敗的創業。創業是為社會做貢獻的一種方式,當前在國內和大部分亞洲國家,創業卻往往成為孤注一擲的“人生賭博”,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然而,技術創新本來就有很多失敗的可能,當社會中存在眾多“極端創業者”,整個社會的創新和創業就變得不可持續。

“在中國,很多極端創業者也是被逼出來的。”這位負責人說,當前在國內,創業者和投資人往往並非兩個平等的主體。創業團隊常常在溫飽線上掙扎,他們只有破釜沉舟,在模式創新的賽跑中比對手更不顧死活,從而儘早地逼死對手獲得壟斷地位,才能早日迎來“躺著賺錢”的一天。

“沒有足夠資本的創業,營養不夠豐沛的技術創新,都是不值得鼓勵和宣傳的。”在美國成功運營過一家公司的生物信息專家時振說,很多發達國家的投資界對連續創業者十分尊重,他們能夠更為理性地看待創業和創業失敗。

“一些審批沒有照顧創新需要”

“一些不符合時代變化的行政指令,讓不少公司面臨困境。”一位創業者說。還有創業者表示,有些監管政策一年一變,不利於企業做長期的事業規劃。

一家高精製造業初創企業董事長、80後方姓負責人認為,一些行政審批並沒有照顧創新的需要。這家公司在深圳建了一個很大的工業實驗室,投資近千萬元。“實驗室有一個要求是必須無水,因為水汽影響儀器精準性,所以我們希望實驗室內不裝消防噴頭。但消防部門就是不讓我們通過。目前國內很多硬性標準是按照普通工業企業的特點去制定的,而很多高精製造業有自己的特定要求,這讓我們覺得很頭疼。”

王冠盼望行政審批手續能夠再簡化一些。他說:“公司運行中碰到很多行政負擔。公司行政、會計、出納,出去辦事通常要一天。公司任何一個信息變動,都要攜帶大量文件原件跑國稅、地稅、銀行五六趟。一些僱傭幾十個人的公司一天的運營成本就要好幾萬,行政手續繁雜等於變相增加用人成本。”

此外,一些行政指令有待積極更新。以共享辦公室為例,據一家互聯網企業負責人反映,根據相關規定,共享辦公室的地址視為虛擬地址,必須要有租房合同,有人員在該地址辦公。但一些創新的互聯網公司,可能很多人在家裡就把代碼寫好了,不一定要在固定的地方。

還有創業者表示,有些監管政策一年一變,不利於企業做長期的事業規劃,導致一些“黑天鵝”事件出現。例如,當年政策支持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定性為普惠金融。後來出了“E租寶”事件,全行業成了違規,造成投資人撤資,公司因此死掉。監管滯後於創新,很可能會遏制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