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輝煌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王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現就職於《映像》雜誌社。已出版散文集《沉吟》《關城懷古》《拈花一笑》以及人物傳記《明心梅韻》。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伶人王中王》《人說山西好風光》《擂響中華》文字統籌。

1

《潞城市志》載:鳳凰山位於縣城東北22公里處,在辛安村東,濁漳河西岸旁,主峰海拔710米,山巔建有原起寺。

舊志中並沒有這座山。實際考察,這座山是風嶺的尾聲,風嶺在此處與柏坡山相接。

之所以把鳳凰山單另拿出來寫,實在是因為即使行走的再遠,也能聽到山上宋塔下的塔鈴之聲。這一處國保,也是潞城的驕傲,是潞城的千年綺夢。

2

鳳凰山雖說也有中國的吉祥寓意,但卻湮沒在原起寺的盛名之下。更多人會說去原起寺,而忽略了鳳凰山。儘管之所以有原起寺,是因為鳳凰的存在。據說女皇則天聽聞此地的山呈鳳凰之形,風水極好,為了鞏固她的統治,也防止人們抄襲她的登頂之路,也就在鳳凰山上鳳凰頸處,建起一座寺廟以鎮靈氣。這個傳說不知是真是假,但確實是唐朝開始建起的寺廟。雖然我們現在見到的是後期的建築,但依然可以從一點一滴的佛意中回溯到唐朝。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山上最顯眼的,當然是青龍寶塔。塔是宋代磚塔,塔下簷鈴一直在風中鳴響,彷彿在訴說,這一訴說眨眼已是千年。

鳳凰山下,漳河在這裡轉了一個彎,繼續東流。一條324省道從山腳下蜿蜒去,仿若白練,一端繫著潞城,一端牽著平順,鳳凰山也是兩地的邊界。

山下人聲鼎沸,尤其是夏秋兩季,人們來此漂流,在水中徜徉,也看著巍峨的青山相送迎,還時常冒出一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山裡讓身體感知清涼,感知山與水的故事。

當然,他們在漂流的時候,抬起頭來,就可以看到青龍寶塔,看到塔下隱約的寺廟。

若從平地抵達,有三個方向,一是從平順來,沿著漳河,走到此處,開車上山,一路把車開到塔下。二是從潞城黃牛蹄過來,順著風嶺的走勢,一路到達。三是從潞城西流過來,順著漳河走,到達。這三個方向對於我來說,是一回事,都是在平地上伸長了仰望的目光。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而我,不同。

竟然被黃牛蹄鄉的朋友們帶著,從黃牛蹄開始,走在山的中間,轉過許多彎,路過許多村莊之後,一路向下,抵達原起寺,卻原來,這樣抵達的時候,會覺得,無所謂高高的山,是你站的太低,當你攀登到高處,風景就成了尋常事。這樣的行走,教會我俯視,一味地仰望太累,俯視也是人生滋味。

從小小的寺門,拾階而入,門前的石墩很古舊,已被摩擦的光滑,光滑的背後是曾經的雕刻剝離了。轉過一個彎,有一株牡丹,每年開放,我曾寫過,它會開七色的花朵。寺廟並不大。正中是大雄寶殿,佛祖安坐,滿眼慈祥。我歡喜這樣的佛相,現在的許多寺廟,嶄新的塑像卻沒了佛的神情和慈悲。迦葉和阿難陪侍左右,一老一少也早已修成佛。兩邊有十八羅漢,塑像雖小,卻精緻。一棵蒿木直通通地做了柱子,極為少見。虔誠地禮佛,退出。

大雄寶殿前的獻亭,也有人稱為香亭。因為香爐在這裡,人們在這裡燃一柱祈求的檀香。獻亭的石柱上有兩副對聯,其一為: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其二為:飛閣流丹臨極地,層巒聳翠出重霄。

西邊廊柱下有北魏的千佛造像碑,只剩下半部,原碑座不存,碑陽似乎為彌勒像,左右二脅侍,下方刻兩供養人像及姓名,最下為獸面力士一尊,只有下半部的殘碑也只有一面還有千佛像,造像有的已被推平,又刻上民國時期的碑誌,我不喜歡這樣的做法,完全可以重新立碑嘛,這樣已經是對文物的極大損害。還有一座唐碑,正面上部三龕刻佛像五尊,碑座不存,碑首雕六對盤龍,中間二脅侍菩薩,下方刻一供養弟子及二獅子,背面碑首一龕內刻一佛二弟子,整塊碑正背兩面均被後世打磨並重刻文字,碑陽左上邊緣處依稀可見“原起寺先師比丘貴侍佛造”字跡,應為原始題刻。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獻亭前有唐天寶六年(747年)八月立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為了防止風化和被損害,罩上了大大的玻璃罩。經幢上有帽,下有蓮花底座,底座雕刻有樂伎等圖案。唐天寶六年,這是個確切的年代,天寶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如果這同樣是寺廟的創建年代,也就推翻了人們廣為流傳的那個傳說,創建於天寶年間的寺廟肯定不會是武則天的主意,這個時候武則天已經去世42年。

凤凰山:唐寺宋塔的千年辉煌

青龍寶塔立在大雄寶殿西側,共七層,層簷樓閣極為華美。青磚如花,鑄七級浮屠,長成塔的模樣,據說塔下原有舍利的。

在寺院裡,看得到漳河水的流淌,看得到山脈的綿延起伏,看得到村舍中的裊裊炊煙,一切都極具禪意。

去了無數次,看寺人一直變化,最開始是一位男人,他能講出原起寺的所有故事,也能指給你看鳳凰的地形,隔了幾年,再去,就是一個老太太了,她說她的老伴走了,看守了一輩子原起寺,剛剛走了。今次再去,卻是一個年輕小媳婦,她說,她的婆婆也走了,看守了原起寺好多年。我聽了,鼻酸,黯然好久,一個家族守著這座唐寺宋塔,許多許多年,故事在他們的嘴裡是呈衰減狀態的,一個比一個知道的少,但是,卻也沒有專門的文物人員來守著這座寺廟,是啊,喧囂的社會,經濟大潮滾滾而來,還有幾人能黃卷青燈度餘生。可原起寺是潞城的國保啊!

想一想,覺得風鈴之聲都是嗚咽。

3

我竟然設想過這裡會發生愛情,我便寫成一個三生三世的故事《緣定三生,不過是漳河一葉孤舟》。

一條漳河水逶迤地流到了上黨。一座辛安橋婀娜地站在漳河上,就在漳河拐彎的地方。一座鳳凰山雄偉地匍匐在漳河旁,就在辛安橋的上方。一座原起寺孤單地座在鳳凰山上,也在漳河旁。一座青龍寶塔亭亭地玉立在原起寺,可以俯瞰漳河水的碧浪。

漳河邊,原起寺下,有一個名叫辛安的小村莊。

她叫趙觀荷,出生在這個小村莊,吃著漳河水,在漳河邊浣洗衣裳,隨著漳河的浪一起成長,出落得就象水中的荷花一般亭亭玉立。

然後他來了。

唐皇李隆基下旨在漳河上的鳳凰山,建了一座原起寺,風水先生說鳳凰山由仙女幻化而成,此地日後必出皇后或皇妃,所以要建寺鎮住鳳凰山的靈氣。有了寺廟,便有了和尚,於是他從繁華之地長安來到了這裡。

在長安的日子裡,與多數和尚一樣,參參佛經、暮鼓晨鐘,心也如止水,當知道要離開長安到外地修行,他是不願的,法門寺已經是佛學的天堂,他無需到外地去,在這裡他時常覺得佛就在他的身邊,但同時外界的花草、天空、雲彩都那麼地美,方丈總說他是五根不淨,他也總是笑笑不語。

佛門弟子去哪裡都一樣吧,一樣地參禪論經,一樣地暮鼓晨鐘。

離開的那天,方丈送他一顆舍利子,說這是佛門的寶物,有了它佛會保佑你的。

他記不得他的俗名,只知道他的法名叫慧行。

就這樣,他來到了原起寺,來到了這裡,他就愛上了這裡。

這裡,水在山的懷抱,山是水的依靠,廟在山的懷抱,山因廟而驕傲,塔在廟的懷抱,廟有塔而活躍,橋在水的懷抱,水因橋而妖嬈。

他把舍利子埋在了寺內寶塔的地下,在園裡種上了牡丹花,那也是他從法門寺帶來的,會開七種顏色的花,世人都說那是七仙女轉世,但他相信那是佛留給世界的一株菩提。

每日清晨,日當出而未出之時,他總是能看見白色的霧,輕輕的柔柔的飄來,籠罩了寺廟,也輕輕的柔柔的撫摸著他,廟下的炊煙裊裊地傳來,也帶來了一陣陣香味,他常常分不清哪是煙,哪是霧,那個時候他就會忘記了誦經,閉上眼,彷彿腳下已是七彩蓮花,他可以隨時飛去。

他想他會永遠這樣生活下去,似佛似仙,直到遇到她。

夏日的一個午後,他在寺內誦經,忽然從高高的圍牆外看到了她,她就那麼嫋嫋婷婷地站在漳河邊。一襲剪裁合身的水紅長百褶裙籠住了她的身姿,迎著朝陽,她伸展了她的四肢,一把蓬鬆長髮如烏雲般披瀉著,好象在喃喃自語著,一會兒後她坐下,把腳伸進了水裡,他好象看到了她白色的小腳丫。

他看呆了,好象陽光透過她照到了寺廟,照到了他,他一時覺得菩薩在天空散下了朵朵鮮花。

天忽然變了,雷聲已響,轟轟隆隆,電光閃過,他匆忙間抄起一把油紙傘,跑了出去,而她在看見他的同時卻象受了驚的小鹿跑開了。

他無措,站在河邊看她,她已經跑到了辛安橋上,橋中心她緩緩回眸,看見了一個面如冠玉、眼神晶亮、卻身披袈裟的男子,而在他眼中,她的兩縷頭髮飛旋在臉上,面如桃花。

她走了,雨下了,他覺得象做夢一樣,油紙傘也沒有撐起,聆聽著雨聲,看那雨中的漳河水,雨中的辛安橋,雨中的寺廟,一切的一切都那麼美好,踏著雨的節拍,他脫口而出的卻是陀羅彌經。

從漳河邊回到寺廟,他再也沒有敲過木魚、誦過經。

晨起,淡淡的薄霧瀰漫過來,他正在侍弄著牡丹花,脫口一句,霧迷塔影煙迷寺,卻再沒有了下文,苦思冥想,忽聽得一聲鶯啼聲,朝聽鐘聲暮聽潮,他在心裡喝一句,妙哉!自己在寺廟過著,卻忘記了自己也在早晨隨著鼓聲早課,在夜晚聽著潮聲入眠。抬眼望,分明是那河邊女子拾階而來,手裡擎一柱檀香,俏笑嫣然,他怔怔地望著,她卻低了頭,朝佛祖跪下,焚了香,也許還許了一個心願。

他迴避了,她聽到了朗朗的誦經聲,遲疑了自己的腳步,她聽著那似梵音又似潮聲的誦經聲,忽爾就覺得心裡癢癢的,好象愛情的毛毛蟲在爬。

他在法門寺最擅陀羅彌經,今日,他用此經來看她聽她抱她也送她。

轉眼間,數月已過,他在絡繹的香客間,聽說他要出嫁了。

他只覺心如刀割,數月的等待、盼望、思念都如同這漳河水上的霧,太陽一出,便要消散了。

他淨身焚香,說給佛祖聽:佛祖啊,如果失之此女子,我便沒有了靈魂,從此誦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