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小富靠勤,大富靠勢。

這話放在藝術圈也一樣。

在 18 世紀以前,其實藝術家們糾結的問題來來回回無非這幾個:

怎麼把神畫得像神?比如說早期的哥特式繪畫——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基督下十字架》,喬託,約 1304 – 1313

或者怎麼把神畫得像人?比如說文藝復興崇尚的自然主義——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巖間聖母》,達芬奇,1508

又或者怎麼把人和神都畫得像神?比如說上個週四與大家分享的新古典主義,就是又回到了羅馬與古希臘那種宗教式的審美——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忒提斯乞求朱皮特》,讓-奧古斯特·安格爾,1811

17世界末到18 世紀初,藝術家們思考的方向有了極大的變動。

藝術家們不格外關心宗教了,他們開始關心糧食、車馬、人民、風俗生活……等等一切特別接地氣的東西,或者說,現在我們看來特別「普通」的主題。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墓地中的孤女》,德拉克洛瓦,1824

​這是一幅 18 世紀藝術家「轉型」的代表作,藝術家畫了一個滿臉驚恐內牛滿面的平民形象,

讓普通的人情感屬於普通人,不再蒙上宗教色彩。

這幅畫中姑娘的表情實在是太“孤兒”了,所以就取名為《墓地中的孤女》了(畫中女主並不是家破人亡的孤兒)。

或許你會想問,這個分水嶺為什麼是 18 世紀呢?

因為 18 世紀的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啊。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龐大的紡織廠,工業革命時代最典型的場景

從瓦特開始著手改良蒸汽機的那一刻開始,歐洲土地上富人和窮人的命運就已經被註定了。

在過去的手工業社會中,藝術家和人民一樣,還保留著對宗教的敬仰、心中充滿古典的理想主義。

但工業革命開始,大家發現一件事兒——富人更富了,窮人更窮了。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當生活變得艱辛而複雜,對藝術家而言,不論繼續歌頌神還是 diss 神……和社會現狀都非常不 match 啊!

因此,藝術家們面對艱難的社會現狀,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記錄整個社會在科技衝擊之下的情感衝突,把時代的衝擊波變成每個人身上的戲劇場景。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18 世紀的法國,全國都是抓馬 QueenXX

​​​泰奧多爾·熱里科(又譯做席里科或席裡柯)作為轉型的先驅,極高的藝術天賦讓他“一不小心”就開創了法國藝術史的新篇章——

法國浪漫派

熱里科是一個特別容易「憤怒」的畫家,他關心所有一切特別“慘”的人和事兒:他的代表作就是一出「無人生還的大慘劇」。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美杜莎之筏》,泰奧多爾·熱里科,1819

​這幅畫講了 200 年前一個真實的恐怖逃生故事:

熱里科畫這幅 3 年前,法國派了一艘軍艦「美杜莎號」去西非探險,結果沉船了。船長和高級軍官們秉承“領導先走”的原則,坐著逃生艇溜之大吉。

結果 150 名普通乘客和船員在僅剩了小木筏上漂流了 13 天,最後就活了 15 個人,還是靠吃人肉活下來的。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美杜莎之筏》局部

​熱里科極盡自己所能,表現著倖存者的痛苦和掙扎,希望通過社會輿論來 diss 法國當局的不作為。

結果,為了和諧熱里科,法國當局給他的畫頒發了金質獎章以示安撫。

就這樣,熱里科的政治運動沒搞成,他的人和畫倒是火了……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熱里科的熱血搞政治雖然挺失敗,但用來繪畫,卻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共鳴。

從他畫《美杜莎之筏》就能看出來,熱里科對工業革命造成的苦難、死亡特別敏感,這種「喪」氣幾乎貫穿他所有作品。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嗜賭的女人》,泰奧多爾·熱里科,1822

​但是,千萬不要因此誤會法國浪漫派就是以「喪」為主的,同時期另一位和熱里科比肩的巨擘就截然相反——

歐仁·德拉克洛瓦

如果說熱里科是浪漫派的“消極擔當”,那麼德拉克洛瓦就是“積極擔當”。

德拉克洛瓦用色更加大膽、活潑,起碼畫面不再灰灰黑黑灰灰又黑黑——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薩丹納帕路斯之死》,歐仁·德拉克洛瓦,1827

​這幅畫用“明亮歡快”的畫面表現受難的少女和殘忍的暴君,笑著留下淚水更讓人心痛。

德拉克洛瓦除了擅長用鮮豔表現慘烈,還擅長把畫畫得特別「」——比如說這幅大家耳熟能詳的《自由領導人民》: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自由領導人民》,歐仁·德拉克洛瓦,1831

​藝虎菌在盧浮宮觀看真跡的時候,終於明白大家為什麼說德拉克洛瓦會把人「吸進他的場景中」——他的畫都特別巨大!

站在《自由領導人民》前,要仰著脖子才能看到女主高舉的旗幟,站在這幅 2 米 6 × 3 米 25 的畫前,革命先烈就像進擊的巨人一樣向自己衝來……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自由領導人民》局部,一個“栩栩如生”的屍體

​德拉克洛瓦和熱里科二人一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會讓許多藝虎er感到困惑:

浪漫主義不應該是描繪大家心中的理想鄉,hin 溫柔 hin 夢幻的那種;但德拉克洛瓦和熱里科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怎麼全都是苦難、革命和流血???

​這其實很好解釋,席里科和德拉克洛瓦一生都在為法國的平民階層創作,他們心中的理想鄉並不在華美的服裝和浮華繁榮的宮廷,而是永遠戰鬥、永遠自由的民族精神(っ・Д・)っ


​最後是藝虎菌的 recap!浪漫主義在法國達到了巔峰,但英國,專注于山川自然的英國畫家們,又為浪漫主義賦予了別樣的情懷。

瓦特改良蒸汽機,藝術家竟也要轉行丨 藝術史(十二)法國浪漫派

​下個禮拜,藝虎菌會和大家看看英國藝術家心中的理想鄉長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