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你永遠不知道活著有多好,除非你真正了解死亡

最近的一部《我不是藥神》剛剛上映就勢如破竹。演職人員的演技個個在線,故事又取材於現實生活,所以片子既充滿現實主義,又有藝術成分在裡面。很多評論區的人說,看電影前備好紙巾,然,我這個生性容易感動的人,全程沒有流一滴淚,只是由衷的沉默。

最觸動我,也是最深刻的一段戲是那一段對白,出自一位慢粒性白血病的老太太。正版的"格列寧"藥售價4萬,她每個月要吃兩瓶,一共吃了三年,把家人吃垮了,把房子吃沒了,可是,她依舊沒有放棄,因為她說:"我想活著,想活下去。"多麼扎心,想要活著,原來那麼難!

死亡,一個敏感而又沉重的詞語,可卻是每個人都難逃的話題。小時候,不懂得死亡,父母都是保守的人,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死,到底意味著什麼。所以,當最疼愛我的外婆去世時,我竟然都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只知道,從此以後,那個熟悉的從此人便在生命裡消失了,再也不見。再後來,慢慢長大,親眼目睹很多親人朋友的離開,才開始逐漸明白,原來死亡,即意味著和這個世界永別。意味著那個人,將在你的世界,永遠消失。

我不是藥神:你永遠不知道活著有多好,除非你真正瞭解死亡

大學的時候,室友的哥哥,和我們年級相差不大,二十來歲的年紀,煤氣中毒,前後只幾個小時,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消失,後來,親眼目睹的自己的叔叔離開,五十歲的年紀,腦瘤,在受盡病痛非人折磨的時候離開,而我能感覺到,他的求生慾望是多麼強烈啊!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陷一種抑鬱的情緒裡,多少次噩夢中驚醒,死亡,原來這麼可怕!

再後來,陪伴著我們長大的奶奶也患病離開。那一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請假回去看她的時候,媽媽接我去到她的病床,房間裡只有她一個人安靜的垂著頭,一部老式手機,放著一首草原歌曲,聲音卻格外的大。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什麼叫做孤獨。孤獨就是,你知道前面有一條路,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走,並且無人陪伴。出院前,奶奶安靜的坐在椅子上讓醫生檢查病情,那一刻的她像一個受了驚嚇的小女孩,從她的眼神裡,我分明的看見,其實她也還是多麼想活著,想活下去啊!而那時她已是八十歲的年紀,多處器官衰竭,哪裡還有活下去的可能,但媽媽卻一直安慰奶奶:"醫生說了,回家吃藥,慢慢養著就好了。"但這哪裡能騙過心如明鏡的奶奶,可她也依舊願意聽,即使知道是假話,可是,聽著這樣的話,總不至於太無助,就像《我不是藥神》裡一樣,只要一切有希望,總歸是好的。而《我不是藥神》人物原型也如是說:"人,總是想活下去的。"也許現實中的程勇正是認識到了真正的死亡,所以他才能深刻的瞭解到,人是多麼想活著

我不是藥神:你永遠不知道活著有多好,除非你真正瞭解死亡

經常有人說,人到了一定年齡,生命就開始做減法,它會逐漸拿掉你的好多東西,帶走好多你熟悉的人。然後你會真的在心底徹悟,原來,孤獨真的才是人的常態。而死亡,是每一個人的終結,誰都逃不開,作家史鐵生寫過"好運設計"一文,用大量篇幅說明,人的一生,無論命運設計的如何好,或者如何壞,都會在死亡的那一刻終結。這個結果,我們改變不了,所以,我們只好把一切轉向過程,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過程。

好好活著,是人對抗死亡的唯一,同時也是最好的方式。我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有很多人視生命如兒戲,受了打擊就跳樓,受了挫折就割腕。這樣輕視生命的人,也許原本就不配擁有生命。我們並不瞭解他人的生活,也許不該妄加評論他人,但我想說,每一個真正瞭解死亡的人,都不會輕言放棄生命。如果真的瞭解死亡,那個即將臨盆的產婦就不會選擇一屍兩命,那個二十歲的甘肅平涼姑娘就不會在樓頂一躍而下,那個萬達高管就不會選擇跳樓,留下丈夫和孩子在身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可如此輕率。這一躍,是家人的無盡的痛苦,是父母一生的悲傷。

我不是藥神:你永遠不知道活著有多好,除非你真正瞭解死亡

俄國詩人巴爾蒙特一首詩這樣寫: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世上。瞧,生命本質其實多麼質樸,生命本質其實多麼容易滿足。我想看看陽光,我來到這個世界只是為了看看陽光。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走不下去了,而是走的太遠,忘了來時路。我們來這世界,起初只是為了看看陽光,可是後來就變成,我想要車子,我想要房子,我想要更好的車子和更大的房子,我要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財富······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啊,你看看早晨的第一縷陽光,你輕輕的呼吸這泥土的芬芳,你感受一下夏日的小雨淅淅瀝瀝的打在你身上,冰冰涼涼······

不要去抱怨你的生活,不要抱怨你擁有的不夠好,因為你擁有的任何一種結果背後都可能有一種更壞的結果。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而後熱愛它。史鐵生同樣說過,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所以,後半生的他,不再急於想死,而是坐在輪椅上,寫出了許多經典而有深度的文章,為生命留下了璀璨的一筆。既然不著急死,那麼,我們都應該好好的活,慢慢的走,慢慢的欣賞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