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金貸|退潮看裸泳,P2P該何去何從?

這個夏天似乎提前進入了“多事之秋”,嬰兒躲不過疫苗,中年逃不開P2P 。相比雷雨季的到來,P2P的雷聲似乎更顯頻繁。據行業數據統計,6月至今,超過一百家P2P平臺爆雷,成百上千萬投資人捲入其中,很多人或將面臨“血本無歸”的結局。有人說,這是行業優勝劣汰的自然現象,那麼,這場風暴後,P2P到底還有沒有未來?

百金貸|退潮看裸泳,P2P該何去何從?

從身世來看,P2P本是舶來品,而且是個好東西。在此之前,一些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支持,而且普遍存在著貸款慢、貸款慢的問題,P2P的出現為這一人群帶來了巨大支持,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能通過這種便捷高效的渠道獲得資金輸血。同時,也能為出借人帶來比放在銀行更高、更靈活的收益。

P2P是對傳統金融的有力補充,它的意義就在於普惠金融,其中,“普”是指人人可得,“惠”是指惠及百姓。行業也獲得了國家層面的鼓勵與支持,從2014年起連續五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是好東西,怎麼就變成了“壞東西”呢?

百金貸|退潮看裸泳,P2P該何去何從?

從平臺本身來看,主要是本身業務不合規,底層資產質量不佳,導致平臺經營不善,從而爆發流動性風險。除了一些低級的詐騙、龐氏騙局模式外,稍有技術色彩的人為拆標、建立資金池,虛構借款標的,自融等違規經營行為是P2P平臺運營過程中風險累積,直至出現流動性危機的根源。另外,風控能力不足,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平臺的逾期率和資金壞賬率,久而久之直接導致資金鍊斷裂,難以為繼。

需要明確的是,P2P的性質是金融信息中介,主要任務就是撮合資產端和資金端,這就從根本上強調了不能進行剛性兌付。中國人的投資理財習慣,往往是期望有人來為其兜底,而監管部門早就說過,平臺不得以任何形式來擔保,既不接受兜底。實際上,剛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為投資人帶來安全保障,相反,去剛兌卻能夠大大的加強投資者的風險意識。

對於行業亂象,國家層面表示,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下一階段工作,是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監管層的包容態度對這P2P行業的創新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也為行業從業者和參與者增加了信心。百金貸CEO劉聰認為,“在現階段的大浪淘沙過後,將會逐步淘汰掉一些不合規的平臺和業務,P2P也會經歷每個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這個必然階段,之後行業將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P2P仍是一個新興行業,1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會成長很多,對一個行業而言還言之尚早。由於適合中國的土壤,P2P的種子迅速生根發芽,也彷彿在一夜間長成一片森林,其間難免有些雜亂無章,但並非沒有章法。希望P2P行業猶如矛盾先生在《白楊禮讚》中寫的那樣,“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

相信不久的將來,P2P將在更有力的合規下,在陽光下大步走向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