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黃河行」綠水青山呦呦鹿鳴 草原鋼城再展「傲嬌」魅力

包頭地處黃河流域中上游,因包鋼等多個國家重點工業項目而聞名,有“草原鋼城”之稱。黃河流經包頭市境內214公里,其中,九原區是黃河進入包頭的門戶,從西向東流經九原區的哈業衚衕鎮、哈林格爾鎮、薩如拉街道出境,全長41公里。9月8日,“壯美黃河行”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最後一站走進包頭,採訪了草原鋼城黃河沿岸的生態經濟建設。

到城中草原洗洗肺

與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工業城市不同,在包頭看不到煙囪林立、機器轟鳴的場景,反而是隨處可見的草地和綻放的花朵,以及大片大片的森林。“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已然是這座草原鋼城帶給遊客的第一印象。

賽汗塔拉城中草原便是這樣一片綠色的所在。“賽汗塔拉”蒙古語意為“美麗的草原”,位於包頭市中心,是包頭市區原始草原溼地生態系統,也是國內唯一的天然草原園區,也是亞洲最大的城中草原。

“2017年,為慶祝自治區成立70週年,包頭市委決定將賽汗塔拉城中草原西側2800畝土地和地上59萬平方米的房屋建設實施整體拆遷,全部恢復草原景觀,再加上原有面積8000餘畝,共計1萬餘畝,賽汗塔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萬畝城中草原,草原中有四道沙河,沙河水系又匯聚流向十幾公里之外的黃河……”9月8日早晨,賽汗塔拉城中草原的講解員王思冉一邊走一邊說。

放眼望去,整個園區被一望無際的綠色所包圍,與遠處的高樓大廈遙相呼應,置身其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油然而生。

園區內有一條10公里長的環路,每到清晨或者週末,很多健身愛好者就會集中在這裡,健步走、慢跑,在城市中享受“洗肺”的愜意。

“走一圈下來最快的話也要1個半小時吧,只要天氣晴好,我每天早上都會和老公來這裡慢跑。”市民劉娟抹了把頭上的汗珠氣喘吁吁地對記者說。

順著環路繼續往裡走,還能看到生長了半個多世紀的紅柳林,2米多高的紅柳林根植在草原深處,枝丫相互交錯,經過多年的精心養護,目前面積已經近千畝,是內蒙古地區較大的紅柳林之一。殊不知,這樣一棵看似柔弱的紅柳,其根部可扎入地下40~50米深。

熟悉包頭的人都知道,包頭是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稱。在城中草原深處,便有這樣一座戲鹿亭。“媽媽,我要給這隻小鹿喂一根胡蘿蔔”“快,幫我和這群梅花鹿拍張照片”……還未走近,戲鹿亭便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笑鬧聲。循聲看去,只見一群梅花鹿在樹林中的草坪上撒歡打滾,引來眾多遊客圍觀,其中不少都是父母帶著孩子出遊。

據包頭市賽汗塔拉城中溼地草原管理處黨支部書記、處長趙永清介紹,城中草原海拔高度在1034~1058米,除了梅花鹿,草原中還擁有矮馬、羊群、野兔、野雞等各種動物30多種,各類植物50多種,喬灌木20多種,其中大部分植被都是天然生長。更加難得的是,這片珍貴的草原最早規劃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包頭市歷屆政府下大力氣對生態植被進行保護、建設,才有瞭如今的規模,平均年接待遊客300萬~400萬人次。

黃河岸邊“黃河謠”

在包頭市九原區的哈林格爾鎮黃河溼地景觀大道邊上,是一個以乾打壘、原木樁、石圍牆、老水車等黃河流域典型建築風格為主的院落,高大的水車在秋風中吱吱呀呀地轉動,彷彿在向人們述說黃河人家的過去與未來……9月8日,記者一行走進了這個名為“黃河謠”的民俗文化產業園。

黃河謠中有座工匠博物館,博物館內設31個小分館,主要展現黃河沿岸200年曆史的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實景再現的油坊、酒坊、地毯坊、老磨坊、織布坊、木匠鋪、鐵匠鋪、皮匠鋪,凝結著舊時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與工藝,置身其間,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200年前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

“這個地毯坊太親切了,小時候,我記得媽媽就經常坐在屋子裡織地毯,她從來不看花樣,織出的地毯又柔軟又漂亮!”當地的遊客趙麗娜興奮地說。

36歲的李沙是黃河謠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這裡面的上千件老物件都是其父李天東20多年來精心收藏的黃河沿岸人家用過的真品,甚至包括整個園區的景觀設計、佈局,都是由其父親親自操刀完成。2015年,原本在北京一家企業做資產評估的李沙,為了幫助父親圓夢,毅然決然辭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與父親在黃河岸邊建起了黃河謠。

“父親是一名創作型景觀、建築設計師,2015年,他為哈林格爾鎮做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規劃,與當地鎮政府的領導閒聊中談起了收藏的這些老物件,希望能建一座體驗式博物館,將200多年來黃河匠人的精神傳承下去。當地鎮政府非常感興趣,所以幫忙協調流轉了西栓圪堵的這片土地,才有瞭如今的黃河謠。”李沙對記者說。

記者發現,黃河謠的文化魅力遠不止於此,它在細節上處理的非常到位,譬如園區中配以魚文化特色的農家飯店裡,門口等候席上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書吧,掌櫃臺旁邊是一臺老舊的推土機設置的裝飾品,處處流淌著原始、古樸的味道,厚重而滄桑,走進這裡,像是在翻看一本好書,久久不忍離去。

泛舟“塞外西湖”

北有青山朦朧輝映,南有黃河玉帶環繞,9月8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被譽為“塞外西湖”的包頭南海溼地公園。

南海溼地公園位於包頭市東河區南側,昔日這裡曾是九曲黃河的一段故道,河水改道南移後形成水面和灘頭草地,才成就了今天的海子。泛舟南海,浩瀚的水面上碧波盪漾,蒲草叢生,水中魚蝦成群覓食,天空中不時還有鷗鳥翱翔,讓人看著心曠神怡。

老包頭素有“水旱碼頭”之稱,其中水碼頭指的就是南海子碼頭。據介紹,1985年,這裡被闢為旅遊開發區。經過近幾年的精心規劃和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自然美與人工美在這裡相互交融,既具有塞外渾厚、粗獷的特點,又有著江南水鄉的嫵媚靈氣。

“正在飛翔的這隻黑色的鳥是鸕鷀,水中嬉戲的叫鸊鷉。”說起海子裡的鳥類,包頭市南海溼地管理處資源管理科科長、園林高級工程師苗春林如數家珍。她在這裡工作了26年,觀測鳥類的工作就做了十幾年。苗春林告訴記者,今年是《包頭市南海子溼地自然保護區條例》頒佈施行10週年,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溼地鳥類由過去的77種增加至229種,溼地面積由過去的1585公頃增加至2992公頃,湖泊面積也由過去的333公頃增加至713公頃。“鳥多了,環境好了,人就更宜居了。”(記者 張巧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