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妙,在於品格

古人之妙,在於品格

沙孟海說:“書為心畫,心靈不美怎麼能寫出美的字來?”

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

傅山說:“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

楊守敬說:書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

朱和羹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趙壹說:“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

古人之妙,在於品格

懷素《自敘帖》局部

項穆說:“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勳,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跡……。但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外,書亦云然。”

古人之妙,在於品格

楊凝式《韭花帖》

蘇軾

蘇軾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

劉熙載道:“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古人之妙,在於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