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盒馬新零售「精髓」:物流體系不只是「快」,還有這些新動作

盒馬如何從最快30分鐘送達的單一形式,拓展出sos家庭救急、24小時和雲超次日達等服務。

揭秘盒馬新零售“精髓”:物流體系不只是“快”,還有這些新動作

新物流體系,是盒馬之所以成為“新零售第一樣本”的關鍵因素之一。《新零售智庫》獲悉,盒馬最近對自己的物流體系做了升級,包括在北京和上海的25家門店全部實現“24小時服務”,並推出了新的雲超次日達服務。

如今的盒馬物流體系,已經從最初最快30分鐘送達的單一形式,逐漸拓展出sos家庭救急、24小時和雲超次日達等,全面滿足消費者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的需求,也再次刷新了行業標準。

其中,盒馬24小時服務上線已兩週,北京和上海兩地夜間訂單穩步上升,佔全天定單量的比例增長了一倍。而且,夜間訂單平均客單價遠超白天,電池、姨媽巾、安全套等用品都很受歡迎。

盒馬CEO侯毅還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在整個社會物流成本不斷上漲的大趨勢下,一味追求“快”是否明智?能否根據消費者對不同品類商品的時效要求區別對待,以降低成本返還於客戶?有限的門店倉儲空間,如何滿足盒馬在商品品類上的不斷擴張?

雲超就是這種思考的產物。

揭秘盒馬新零售“精髓”:物流體系不只是“快”,還有這些新動作

揭秘“雲超次日達”

雲超的商品品類,以大容量洗髮水、飲料和大米桶裝食用油等計劃性較強的日用品為主。一般而言,消費者對此類商品的時效性要求低於生鮮熟食等品類。另一方面,這樣的商品如果在門店存儲會佔用大量的後場空間,不利於坪效優化。

因此,雲超的解決方案是,所有消費者下單當日的訂單在夜間採用卡車等單次運量較大的運輸方式,運送至相應門店,第二天在訂單量較少的時段配送,儘可能縮短雲超訂單商品在門店的停留時間。

在城市一級倉儲中心,傳統B2C電商為了應對當日達時間節點出現的兩個或三個訂單高峰,只能採取高人力和物力的方式來滿足峰值需求,其他時段資源的浪費不可避免。雲超則從設計層面消滅這樣的問題,進一步降低前期投入。

換句話說,雲超找到了物流成本和消費者需求的平衡點。目前,這張網絡已覆蓋上海外環以內地區,北京也已覆蓋五環內大部分地區,接下來還會覆蓋全國更多地區的門店。

盒馬物流網絡是如何搭建的

盒馬以生鮮起家,物流體系也做出兩了針對性的設計,採用去中心化的分佈式網絡,以解決傳統B2C物流在生鮮品類成本高、體驗差的問題。

盒馬將傳統B2C模式中心倉到客戶的過程分成兩步,由倉到店,再由店到消費者。門店作為前置倉,不僅售賣商品,還承擔起收貨、配送等物流的全部功能。在店倉(門店)3公里的“盒區房”範圍內,最快30分鐘送達客戶。

這樣,極大地降低了生鮮品類運輸過程中的包裝成本,同時也滿足客戶對食品所想及所得的體驗需求。

這張物流網絡的背後,是一套完整的智能化數字化解決方案,新零售的奧秘也正在於此。

揭秘盒馬新零售“精髓”:物流體系不只是“快”,還有這些新動作

智能履約集單系統:基於客戶的地理位置、下單時序、具體需求和商品的配送溫度需求串聯訂單,結合店內店外配送人員的位置和狀態計算出最優配送方式。

智能調度作業系統:實時監控商品的貨位和庫存,混編門店營業和物流人員,基於線上持續變化的任務不斷調整調度工作內容,達到人效和坪效的最大化。

智能訂貨庫存分配系統:基於門店的歷史銷量和盒區用戶消費偏好需求,安排進貨和庫存,提高商品週轉效率。

這套體系後面,還有阿里大數據的強有力支撐。從選品採購到最終銷售的全鏈路上,大到供應商選擇、門店庫存最優分配,小到單個商品某一區域用戶的頁面跳轉成交率,後臺數據不斷升級、演算迭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