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福溫鐵路搬遷的霞浦宋代古剎金台禪寺,你到過嗎?

金臺禪寺,位於福建省霞浦縣松港街道古嶺下村。舊名“金剛臺”,俗稱“金臺寺”。

該寺舊址,位於霞浦縣州洋鄉(今為松港街道)赤岸村浮頭崗之西山麓。因福溫鐵路建設的需要,於2006年6月,整體搬遷至現址。

因福温铁路搬迁的霞浦宋代古刹金台禅寺,你到过吗?

據民國版《霞浦縣誌·祠祀》記載:“金臺寺,在二、三都赤岸,即宋榕臺林維屏延師議禮講學之地”。

另據民國版《霞浦縣誌·名勝》記載:“金臺講學處,宋嘉熙四年,蜀人師古逋於福安,郡士林維屏、王宗望輩聞其名迎裡金臺講學。言論風者,世皆守之,學者稱為義豐先生”。

因福温铁路搬迁的霞浦宋代古刹金台禅寺,你到过吗?

宋理學家朱熹,在宋慶元五年(1199年),因朝廷“黨禁”,以“偽學罪”落職罷祠。他在古田講學一段時間後經寧德九都的龜山寺,講學達月餘。隨後又在寧德籍學生陳駿、龔郯的陪同下,從福安甘棠堡乘船至鹽田,次日抵達長溪縣城(今霞浦縣松城鎮)。在龍首庵(今龍首寺)短暫停留後,便忽忽來到赤岸,寓居於金臺寺開始講學之旅。

據寺碑記載,該寺舊址始建於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天聖十一年(公元1033年)赤岸人檀越擴建山門,宋嘉熙年間為榕臺林維屏等人延師儀禮,講學之所,明弘治志載,列廢。

邑人縣令林仰曾多次來寺,參訪金臺講學處,即金臺寺,他深受感動,揮筆題詩曰:“蒼蘚沿階走細泉,青松翠竹照華軒。高人倦作金毛吼,旅客來參玉版禪。暖日遲遲晞宿露,微風淡淡逐寒煙。茶甌香秘蒲團穩,始覺林泉思邈然”。

間相傳唐貞元二十年,日本高僧空海大師入唐求法之時,因遇颱風,在海上飄流三十四天後,於八月十日,遇險的使船,抵達赤岸海口。空海在赤岸逗留期間,來到金臺寺進香拜謁(與史料記載有偏差,出土較多的唐代文物,是否能佐證建於唐代有待進一步論證)。

因福温铁路搬迁的霞浦宋代古刹金台禅寺,你到过吗?

寺歷經滄桑,幾經興廢,至1991年寺僧釋題照在址上,募集資金重建(霞浦佛教志載1987年重建),在題照圓寂後,由題花繼續率眾僧續建,隨後新任住持釋長德率眾僧及廣大善男信女,在新址興建新寺宇。建築面積2200多平方米,整體佈局,坐北朝南,在大雄寶殿前的建築左右對稱布點,形成了以仿唐風格的大雄寶殿為地標建築。

一九九一年舊址重建過程中,挖掘出士了大量的文物:唐時期的神像瓦壋、瓜楞形石柱、寶蓮瓣石礎、石刻“無我”、和尚塔頂、須彌座石等三十一件文物。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省考古學家林公務親臨該寺勘查,經鑑定這三十一件文物均為唐代之文物。一九九四年間,又出士了一塊碑石刻,為紅巖花岡石,系宋代橫碑,清晰可見“元祐元年歲次丙寅(公元1086年)盂冬日題主持”字樣、北宋多寶佛塔、石獅等三十二件文物。一九九四年元旦,日本國高野山特集,亦作專題報道,引起日本佛教界的廣泛關注。

這此文物及相關史料記載來看,該寺可能建於唐代年間,香火旺盛於宋代年間,是一座集儒學、佛教於一體的宏觀寺院。如今新址寺院弘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它不僅是善男信女的朝拜聖地,同時也是廣大旅遊愛好者觀光攬勝的最佳景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