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報國60年,破譯「中國科大現象」背後的「一流密碼」

1958年,為培養研製“兩彈一星”的尖端人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運而生,60年來踐行“科教報國”的宗旨,敢為人先地改革創新,成為高教界一股“不跟風不盲從”的清流。

本報特設專欄解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0年來獨特的軌跡與理念。

紅專並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

自1958年創建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勇於超越,從為“兩彈一星”而生,到籌建同步輻射加速器,再到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大人將科技創新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不斷向世界科學前沿探索。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科大時指出:“中國科技大學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這些年抓科技創新動作快、力度大、成效明顯,值得肯定。”

首創少年班、成立全國首個研究生院、創造“千生一院士”的佳話……60年來,雖歷經波折,但無論科研還是教學,中國科大都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科大現象”背後的一流密碼到底是什麼?

紅色基因 愛國奉獻

“我是搞外交的,你們搞科學,是我的後臺。但我的後臺還不夠硬,跟西方國家打交道時,人家不把我當回事,人窮氣短嘛!如果我們有了原子彈、衛星,那可就不一樣了。如果你們為國家造出了這些東西,我就不怕他們了!”

這是1964年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在中國科大演講時發表的著名的“後臺論”。當年在玉泉路聽過這段話的年輕人無一不熱血沸騰、深受震撼。

創辦中國科大的目的是為研製“兩彈一星”培養尖端科技人才,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起“科教報國”的歷史使命,科大畢業生普遍將報國奉獻作為終生追求。

建校伊始,郭沫若校長為學校題詞“勤奮學習,紅專並進”,這一價值觀傳承至今:培養尖端人才、搞好科研業務是科教報國的根本。

1968年,“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懷飛機失事時同警衛員緊緊擁抱,懷中的絕密文件完好無損。

建校初期,在中科院“全院辦校、所繫結合”方針之下,華羅庚、錢學森、郭永懷、趙九章、趙忠堯……這些閃亮的大師走上講臺,不僅僅傳授知識,也成為科大人耳濡目染的典範。

除了“千生一院士”,鮮為人知的是,建校60年來,中國科大還產生了30多位科技將軍和一大批國防科技中堅力量,無論在茫茫戈壁,還是西北大漠,都活躍著科大學子的身影。

中國科大畢業生的出國深造率高,學成歸國率也高。

當年,錢臨照在寫給出國師生的書信中蓋上“月是故鄉明”的印章。如今,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名畢業生歸國工作,“青年千人計劃”啟動至今,中國科大校友佔比超過10%。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趙政國回國時遭遇美國房地產低潮期,賣房要虧近10萬美元,太太猶豫之際,他一錘定音:難道還想回來嗎?賣!“回國是一種鄉土情結。但我不認為沒回來的就不愛國,很多海外校友對祖國的貢獻也很大。”趙政國說。

精英教育 愛生如子

“千生一院士、七百碩博士”——中國科大的畢業生中有73位兩院院士,其中53位是本科畢業生,約1000名本科生中能產生1名兩院院士;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率在75%左右,每年約三成學生獲得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其中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一流高校佔比約20%。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得主相里斌、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莊曉威、哈佛大學“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尹希……這些都是中國科大的畢業生。

一所大學,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如此高的學生培養質量,中國科大是如何做到的?

在科大人看來,秘訣有二。首先,尊重科學規律。

中國科大甫一建校,就定位為理工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因此對數理化基礎要求十分嚴格。

中國科大物理、數學等基礎課程,20個學時對應一個學分,比一般學校多出4個學時。

基礎課功底紮實被認為是中國科大能培養出眾多科學家的根本。

第二任校長嚴濟慈曾有一個著名觀點:科大要把學生教成一把鋒利的刀子,科研領域見什麼就能解決什麼。

其次,尊重教育規律,愛生如子,因材施教。

一方面,中國科大采用精英培養的教育模式,堅持本科生規模適度。在“所繫結合”的基礎上,陸續開辦了14個科技英才班,“拔尖”培養優秀人才。

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實行百分百自主選擇專業。

即使是申請轉專業未被接收的學生,仍可由學業指導專家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修讀完課程、達到要求後,申請該專業學位並獲得畢業證書,不受原學籍限制。

同時,採取分層教學,保證所有學生能夠跟上,學業指導中心可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專家指導,做到分類培養。

“‘梯度’是自然界的原始驅動力。”中國科大教務處處長周叢照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尊重梯度,所有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發展空間。”

民主辦學 敢為人先

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校領導對中國科大化學院教授、“長江青年學者”吳長征給予了很大肯定,吳長征淡然處之,笑言“經不起捧殺”。

在中國科大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科大有三樣東西,如果你一樣都沒學會,那就白來了,它們是:紮實的理工科知識、艱苦樸素的奮鬥精神和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學風。

在“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下,從科大誕生之日起,就處處體現出尊重學術辦學氛圍,並得到制度保障。這一精髓延續至今,校務活動公開透明。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中國科大培養了一代代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和學生。也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諸多第一。

2001年10月,中國科大作出大膽舉措——打通學科和院系間的界線,橫跨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學和信息科學五大一級學科,組建了現在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此後高水平成果頻出,其效果正如中科院院士侯建國所言,“物理組合”產生了“化學反應”。

說到中國科大的改革創新,不得不提少年班,其影響絕不僅僅是優秀生源。依據少年班模式,中國科大1985年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後來又向全校本科生推廣。

學校自主招生、自主選擇專業、學分制等敢為人先的措施都起源於少年班的教學實踐。

教學改革對學生是自由,對老師和學院則是“用腳投票”的壓力。

剛剛帶領15名大一本科生從西北考察而歸的地空學院教授耿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學生們此行見識了沙漠、黃土、丹霞地貌,甚至是常人無法接觸到的冰川。“我們的學生都是寶貝,學院裡各種資源傾斜,老師們絞盡腦汁,就是為了讓他們愛上地學。”

《中國科學報》 (2018-09-11 第1版 要聞,原題《中國科大的一流密碼(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