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餵料,蝦病就是餓出來的!

南美白對蝦價格高,因為蝦病多,一遇蝦病,蝦農個個如談虎色變。目前,蝦農、種苗飼料動保等廠家包括科研工作者,探討蝦病的方法,不外乎“病原-環境-機體”三圈入手,而對病原和環境的鑽研與深入,已經達到一個不小的高度。但是,對於“機體”,蝦的抗病力,我們做得並不多,甚至,在一線生產上的科學試驗數據,更是所見甚少。

筆者模糊總結蝦產業大數據,大膽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蝦病是餓出來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

我們在一室內水泥池養殖場,曾經碰到過一個案例。一排水泥池,蝦都長得非常漂亮,通體透亮,非常有光澤,其中有一個池子的蝦是最大的最健康的,但是氨氮和亞硝態氮稍為偏高了一些,技術員為了慎重起見,吩咐飼養員停料2天,目的等氨氮和亞硝態氮降到正常水平再喂。兩天後,大家驚訝的發現,這池蝦子居然全部發病,軟殼,抽筋等一系列病症出現;而同時,其他正常投料的都很正常。

不懂喂料,蝦病就是餓出來的!

這個案例啟發了我們,去思考一些其他現象。

1、蝦苗場仔蝦出售前,是喂6-8餐/天,有些營養強化的,甚至12餐/天,這麼強營養投餵的蝦仔被賣到養蝦場後,馬上切入蝦塘的投餌模式,一天兩餐,更多有甚者,上繒前幾乎不喂,顧名思義為讓蝦攝食天然餌料(肥水養蝦)。大家想想,這麼大的營養攝入改變,對蝦仔的健康程度是不是影響很大?誰能保證池塘的天然餌料的營養能夠滿足蝦仔健康生長的需要?

2、另外,我們還發現,一些在放苗1個月內,通過額外添加蝦片、豐年蟲和超量投料的一些養殖戶,他們的蝦發病時間會推遲很多,白便、偷死等現象更晚甚至不出現。

3、還有一個令人興奮的現象。多數情況下,蝦出現病害死亡後,一般人是停料,調水改底等一系列環境改良動作後再投餵,但是這樣的做法對病害的控制效果甚微;相反,一些高手反其道而行之,不停料,照樣正常投餵,反而能夠把病情控制下來。

據我們瞭解,幼蝦期,對氨氮、亞硝態氮、硫化氫等都非常敏感,但當蝦達到200只/斤的規格時,對氨氮耐受能力可以到0.6,鹽度高的蝦塘對亞硝態氮的耐受能力可以到0.5。我們不能為了水質指標的所謂好看,而選擇去減料,停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