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產生原理和危害性介紹,水產養殖戶如何降氨氮?


氨氮產生原理和危害性介紹,水產養殖戶如何降氨氮?

氨氮產生原理和危害性介紹,水產養殖戶如何降氨氮?

上圖為水體當中N元素的一個循環

氨氮產生的原理

在天然水體中,N元素以遊離態氮、有機氮、硝酸態氮、亞硝酸態氮、總氨態氮等幾種形式存在,一般來說,硝酸態氮、亞硝酸態氮、氨(銨)態氮是一切藻類都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源。通常情況下,植物首先只吸收NH4+,而NO3--N 吸收能力相對較差,同時水體中的固氮菌也對N的吸收有一定作用。

無機氮被浮游植物吸收轉化為有機氮,並通過浮游植物的攝食,各級浮游動物之間及魚蝦類的捕食在食物鏈中傳遞,在這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氮由於溶出、死亡代謝排出等離開食物鏈重新回到水體中。

在高密度的水產養殖中,由於不斷的往池塘投入各種肥水產品和高蛋白飼料,水體中N元素不斷積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這就為亞硝酸鹽和氨氮的產生提供了足夠的氮源。


氨氮產生原理和危害性介紹,水產養殖戶如何降氨氮?


氨氮的危害性

離子氨態氮(NH4+-N)因為帶電荷,通常不能滲過生物體表,一般對生物無害,而且能夠被藻類直接吸收利用。但非離子氨態氮(NH3)能透過細胞膜,具有脂溶性,滲入量取決於水體與生物體內的PH差異。如果從水體滲入組織液內,生物就要中毒。

在PH 、溶氧、硬度等水質條件不同時,非離子氨態氮的毒性也不相同。PH越高,毒性越大。溶氧越低,毒性也越大。實際生產過程中,對溶氧和PH有針對性的控制,可以降低非離子氨態氮的毒性。

非離子銨態氮(NH3-N)的毒性表現在對水生生物生長的抑制,它能降低魚蝦貝類的產卵能力,損害腮組織以至引起死亡。在對蝦養殖中尤為明顯,在氨氮偏高的池子裡對蝦攝食能力明顯變弱,且脫殼後更不易硬殼。

處理方法

傳統降氨氮方法

在水體藻類不夠豐富時,部分離子氨態氮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被藻類大量的吸收而減少,從而促使非離子氨態氮向離子氨態氮轉化,氨氮毒性就隨之減弱,還有就是要注意通風,因此從上圖可以看出,氨氮在轉化環節有一部分是變成氮氣融入空氣,還有一部分是重新融入水體的,還有就是要以做藻類為主去降氨氮,只有水中藻類豐富了才能真正起到治標治本的作用。

還有就是可以搭配光合細菌加沸石粉,一方面可以降解吸附一點氨氮到底部然後利用光合細菌及肥水產品將水色拉起來後,水中有了藻類方可真正將氨氮降下去,第二種方法效果會更快更易見效。(來源:黃先森來講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