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省高校學費「漲聲一片」!陝西一二本增幅較小,民辦成主力

近日,全國高校紛紛開學,準大學生們很快就要成為大學新生了。在開學之際,上大學需要多少學費自然是考生和家長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據瞭解,隨著物價水平大幅攀升、高校教育培養成本不斷增加,現行收費標準已無法保證高校的正常運行。在此背景下,全國各省高校紛紛開啟“漲價潮”。

最近幾個月,媒體也相繼報道了河北、安徽、雲南、陝西等省份“漲學費”的消息,這些省份基本都確定了漲價方案或已啟動學費調整程序學費。而從幾個省份公佈的方案來看,一本和二本高校漲幅相對較小,民辦高校成為漲學費主力。

四省高校漲學費,民辦高校成主力

安徽:已啟動學費調整程序學費,今年暫不上漲

2018年3月23日,安徽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學費標準調整聽證會正式召開,會上公佈了安徽省的具體學費調整方案。

安徽省的具體學費標準調整方案如下:文科類專業4300元/生每學年、理科類專業4700元/生每學年、醫學類專業5000元/生每學年;大學類擬調整為:文科類專業4600元/生每學年、理科類專業5000元/生每學年、醫學類專業5300元/生每學年;藝術類專業擬調整為:8000元/生每學年。

根據擬調整方案,同時賦予高校一定的收費自主權,高校可以根據辦學成本、學科建設等情況,自主決定不超過全部專業數25%的優勢專業,執行學費標準上浮不超過10%政策。

不過今年包括安徽大學、安徽建築大學等十多所省屬高校學費,較往年並未上漲。

河北:公辦高校17年學費未上漲,最高上浮20%

2018年7月份,經河北省政府同意,省物價局、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對河北省公辦普通高校學費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並適當調整了本科學費標準。

河北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學費標準調整為:文科類每生每年4600元,理科類每生每年4900元,醫學類每生每年5200元,藝術體育類每生每年8000元。學費標準調整實行“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從2018年秋季入學新生開始執行,在校老生仍按原規定執行(特殊規定除外)。

陝西:一本、二本增幅較小,民辦高校成主力

根據相關數據表示,2018年與2017年相比,陝西省高校的學費均有增長,其中一批次本科平均學費增長了126.21元,佔比為2.2%;二批次本科平均學費增長了206.24元,佔比為3.6%;三批次本科平均學費增長了1819.89元,佔比為9.7%;高職類平均學費增長了70.60元,佔比為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其中一本、二本及高職專科類平均學費增長幅度不大,但因三本高校學費的基數本身較高,加之從2016年開始學費就已經開始增長,所以今年三本高校的平均學費漲幅較為巨大。

雲南:10所民辦高校學費上調,最高2.98萬/年

雲南省物價局發佈信息:雲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雲南大學滇池學院等10所省屬民辦高校已報送調整(或制定)學費、住宿費收費標準的備案報告,並將從2018年秋季學期起入學的學生開始執行。

而這也是繼2015年9所省內民辦高校漲價後的第二次大規模上調學費標準。2015年,雲南省9所民辦高校學費集體上調,其中漲幅最低的每年上漲1500元,漲幅最高的是每年上漲10000元,而今年,10所民辦高校的學費漲幅在10%以上。

從本次民辦高校學費上漲幅度來看,除部分學校的個別專業學費為1.45萬元/年外,大多數學費在1.6萬元/年~1.9萬元/年之間。而藝術類為學費最高專業,均打破2萬元/年大關,其中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藝術類專業調整後學費收費標準達到2.98萬元/年。

高校為什麼要漲學費?

據瞭解,物價上漲、高校生均培養成本增加都是高校學費漲價的主要原因。

就學費標準調整原因,根據今年5月召開的河北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學費標準調整聽證會指出:

一是高校的生均培養成本逐年提高,河北省現行公辦普通高校本科學費標準制定於2000年,已17年未做調整,本科(一般專業)學費標準在全國排第20位,在全國處於中等偏下水平。根據河北省物價局成本監審結論,2015、2016、2017年河北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生均培養成本分別為17810元/年、19633元/年和22027元/年,成本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是改善高校辦學質量的需要。從總體上看,河北省高校在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在實驗室、圖書館等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口,不能完全滿足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要求。

三是保障高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當前,河北省正在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高校辦學實力和創新能力,迫切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分擔,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為我省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針對學費上漲,2016年海南省有關專家也表示,海南省高等學校的各項支出不斷加大,4所本科院校生均培養成本從2006年的1.2077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2.2311萬元,8年增長了84.7%。

江西省教育廳相關人士也表示,在高校學費標準調整過程中測算出2014年省內高校生均培養成本平均值為1.91萬元/生,由此確定調高高校學費。

恢復高考以來的歷次學費調整

翻閱恢復高考40年以來歷史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首次徵收學費至今,中國高校學費上調幅度已經超過25倍,這一局面主要由3次學費上調產生,箇中原因與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部的歷次規定不無關係。

1989年:高校收費改革元年,象徵性交200元

1985年,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計劃外招收少量自費生,學生應交納一定數量的培養費。”從此,開始實行高等教育收費雙軌制。

1989年大學開始收費,象徵性地只收200元,是當年城鎮居民平均收入1376元(國家統計局數字)的1/7,加上其他開支,平均以每年600元算,供養一個大學生的費用佔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

1996年:“並軌招生”,高校學費漲至2000元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一些地區學費漲過2000元,引起軒然大波。同年,原國家教委在《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高等教育學費佔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25%。

2000年:招生並軌改革完成,各地高校收費標準猛漲

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也正是從2000年開始,各地高校收費標準猛漲,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區提高20%,學費超過4000元。

2013年:學費解禁,費用漲幅超過50%

2001年至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每年都要專門下發通知,強調“高校的學費和住宿費的標準要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

2007年,不少省份開始醞釀調整高校學費。當年5月,國務院要求“今後五年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不得高於2006年秋季相關標準”。這讓高校學費調整工作又進入五六年的“休眠期”。然而5年期限一過,各地高校學費漲聲一片。

對於高校“漲學費”熱潮,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全國多省高校學費“漲聲一片”!陝西一二本增幅較小,民辦成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