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中國古代史學名著,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古籍簡介:《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古籍題解:《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書》、《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所以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6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致相同。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他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入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編者信息: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末年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劉向歷經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災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官終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劉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 、 諸子和詩賦。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志》載 ,劉向有辭賦33篇 ,今僅存《九嘆》一篇,見於《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新序》、《說苑》、《古列女傳》3部歷史故事集 ,是魏晉小說的先導。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新序》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2、《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遊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嶽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云:“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圖書體例: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戰國策》人物:

1.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東周洛陽人。事蹟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中。蘇秦出身寒微,讀書刻苦,嚮往富貴生活,具有強烈的功名心,且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善於運籌帷幄,為人主出謀劃策,但沒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張與理想,在戰國時代縱橫家中他是比較典型的。有關蘇秦的詳細史料,可參見《史記》蘇秦列傳,《東周列國志》等。有關蘇秦及其他戰國縱橫家的文學形象,可參見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2.甘茂:戰國中期秦國名將。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事蹟在《蘇代勸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國逃出後,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族弟),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甘茂說:“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餘光呢?如果賜一點餘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麼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後,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在我由於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願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蘇代說:“好,我將設法讓秦國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戰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因長於說事而著名,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共33卷,約12萬字。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記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戰國策》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所記人物是複雜的,有縱橫家,如蘇秦;有義士,如魯仲連、唐雎、顏;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荊軻、聶政。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戰國策》的文章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渲染誇大,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於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寫作特點

1、人物刻畫生動。例如蘇秦的故事,生動的刻劃勒一個長於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繪一群勢力庸俗的小人。蘇秦遊說秦國失敗後像乞丐樣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他發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是,“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

前後兩個場面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一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暴露勒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

而蘇秦的“讀書欲睡”也是為了高官厚祿,客觀上揭露處於統治階級中下層的策士的醜態。

2、善於諷喻。善於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於不同目的,讚美其“美於徐公”,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3、語言風格獨特。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在記錄策士們的言行時,對其不擇手段追求個人功名富貴、朝秦暮楚的行為,及其在外交上挑撥是非,玩弄手段的種種陰謀,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賞的態度加以描繪,是不足取的地方。

社會影響:《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貌,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曆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蹟,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