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陷危機,創新闖出路

科技改變世界,這句話已經從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得到了印證。而科技源於技術,技術需創新才能前行,企業要發展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而在高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芯片作為科技產品的核心部件,被看成是企業發展“命脈”。但偏偏,我們的高科技企業在芯片領域不足,導致在前行中屢次被對手製衡,這才有了今天的“中興事件”。

國產陷危機,創新闖出路

筆者認為,美國對中興發出高額罰單,並禁止其採購他國產品。這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科技公司背後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如此龐大的中興怎麼就輕易的被他人握緊命脈?這值得國內科技企業深思!

▌█ 核心科技在他手,國產受制於人

多年來,中國製造遍佈全球,國內企業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但國內科技企業發展面臨一個瓶頸:核心技術不足,產業鏈上游不佔優勢。比如,電腦的操作系統來自微軟,芯片由Intel提供 ;手機的操作系統來自谷歌,芯片大多把控在國外企業之手,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可見,國內科技企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亟待提高。

中國製造走出國門幾十年,儘管在“量”方面實現了目標,在“質”方面也無可挑剔,但為何在發展進程中仍是困難重重?這就關係到核心問題了。國內科技企業缺乏“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資料顯示,中國芯片需求量佔全球50%以上,國產品牌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芯片進口已經連續位居單品進口的第一位。據估計,中國使用總價值1,900億美元的芯片中有近90%是進口或在華外企生產。這不僅讓大部分的利潤流向國外,而且直接導致了國內科技企業的受制於人。

國產陷危機,創新闖出路

當然,不僅是中國科技企業,全球科技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科技領域的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了少數幾家上游公司手中,這導致了下游製造業企業成為上游企業的“賺錢工具”,甚至在一些動盪的局勢中被踢出門外。美國對中興的制裁就是這個道理。這相當於,中興將無法採購高度依賴的美國元器件,中興後續的生產銷售必將受到影響。這是中興當下的致命傷,同時也是大多數國內科技企業所面臨到的問題——缺乏核心科技,重要元件依賴進口,也就相當於將自己的命脈握在別人手裡,一旦切斷渠道,那麼企業生產將無以為繼。

▌█ 自主創新是出路,看國產如何披荊斬棘

如何打破目前這種僵局,國內科技企業如何掌握自主權?唯一的出路便是自主創新。目前,全球科技產業中的核心要件——芯片,包括手機芯片、PC芯片、周邊設備芯片等,仍是以國外為主。其中,PC芯片被兩大老牌企業掌控,手機芯片高端市場也幾乎被三大巨頭壟斷。在這種重重包圍下,國內科技企業需要加倍努力,要想擁有科技自主權,就只能依靠自主創新、背水一戰,殺出一條血路。

此次國產芯片告急,引發了國內科技企業甚至包括政府層面的深思。筆者認為,如果政府大力支持芯片創新,努力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與資金支持。同時,企業也加大對於創新的力度與投入,提倡企業家精神,大企業率先引領創新,研發生產出屬於自己的高端芯片產品,這就可以儘快成功完成芯片替代。

國產陷危機,創新闖出路

比如,能夠實現國產替代並大規模商用的主要是華為海思自研的ASIC,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儘管華為自主研發的海思芯片表現不俗,並贏得了一些市場,但無論是性能還是市場份額,與國外芯片仍有很大差距。據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表示:“我們在芯片設計、製造等方面確實存在短板,特別是製造環節相對較弱,部分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沒完全掌握。儘管這些技術都有佈局,且與國外差距不斷縮小。但一些關鍵技術以及生產設備短板,短時間內很難補齊。

最近,有關國產芯片替代的話題成為熱點,阿里收購中天微一事,也被看成是民企進軍芯片產業的重要一步。對於芯片研發的重要性,馬雲表示:雲計算時代正在到來,未來將是一個物聯網世界,絕大部分用電的東西都會內置芯片,有了中國芯片,才不會受制於人。

國產陷危機,創新闖出路

與此同時,國家也在芯片研發方面有所動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已投資額超過700億元,其中約60%的資金投向半導體制造領域。筆者認為,在產業高速發展、政策利好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共同助力下,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成長勢頭迅猛,大有可為。而中興事件只是繁榮時代下給我們敲醒的一個警鐘,它讓我們深刻的意識到國內科技企業所深藏的危機。

如果沒有了中國市場,美國芯片企業乃至更多科技企業的損失至少都是數十億起,所以在中國芯片在自主創新中,國外企業仍不會怠慢,在你追我趕中,我們期待中國有更多的自主創新的核心科技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