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在京啓動

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在京啟動

8月28日,由《中國攝影》雜誌社和影上書房聯合主辦的“影之媒 書之魅——攝影圖書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啟動儀式,在中國攝影家協會隆重舉行。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毛小芳,影上書房館長王新妹,《中國攝影》雜誌主編徐豔娟,部分中國攝影圖書榜評委、入榜作者及來自攝影界、出版機構、藝術機構、新聞媒體的五十多位嘉賓共同出席活動並見證了新一屆圖書榜的啟幕。

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在京啟動

與會嘉賓合影,從左至右:李波、任悅、徐豔娟、白杉、汪家明、施翰濤、王新妹、馮克力、毛小芳、何伊寧、胡昊、高琴、顧錚、陳衛星、張宇、鄭幼幼、鄭麗君

自2016年開始,中國攝影圖書榜已成功舉辦兩屆,共推出20家出版機構及個人的30冊/集攝影圖書。在新一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啟動儀式上,與會嘉賓就攝影圖書評選與影像文化探索之間的關係,攝影出版的趨向和挑戰、攝影圖書的本土實踐、引進版攝影圖書的現狀及相關思考,攝影出版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研討會由《中國攝影》雜誌副主編李波主持。

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在京啟動

“影之媒 書之魅——攝影圖書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啟動儀式現場

此外,《中國攝影》雜誌與影上書房以影上書房的館藏資源為依託,聯合發起“影像學者駐館計劃”,作為中國攝影圖書榜的重要延伸項目。

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在京啟動

現場聽眾閱覽第一屆、第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入榜圖書

第三屆中國攝影圖書榜評選細則及“《中國攝影》雜誌-影上書房:影像學者駐館計劃”申報細則將於近期公佈,敬請關注。

研討會發言摘要

高琴

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

在攝影業界幾乎都是以評選攝影作品為主的情形下,以書為題,發起攝影圖書榜評選可謂獨樹一幟。

歡迎並感謝今天到場的歷屆評委、入榜作者和攝影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因為有你們的博學、勤勉、慧眼、努力,使得兩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取得成功,在業界形成良好反響。薦好書、識好書、讀好書,成為風尚。

中國攝影圖書榜,以榜為由,踐行的是其意義、價值和目標。我以為圖書榜除了推介優秀的攝影圖書,獎勵竭心著述的作者,更重要的是引領整個業界對攝影圖書的關注、閱讀,進而促進思考、思辨能力的提升,推動攝影文化建設。

毛小芳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

連續兩屆作為中國攝影圖書榜的組委會成員參加了評審活動,見證了這個平臺的創立和成長,我有幾點感想和意見:

1. 正向效應。兩屆中國攝影圖書榜的舉辦和《中國攝影》雜誌刊登圖書榜專輯,提高了業內對攝影書籍的關注度,各類別年度優秀圖書的評審提高了出版社對精品圖書的重視,今年以來引進版理論圖書無論數量和質量都有增加;圖書榜對優秀攝影書籍的推薦對影友階層有強大影響力,對攝影人群的專業攝影書籍閱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 要以圖書榜為點,聯合各方延伸搭建攝影圖書節等 落地活動,擴大影響力。吸引國內外出版機構參加攝影圖書節活動,創作者、出版者面向大眾經常做書籍分享,引導大眾開闊視野,提升閱讀和解讀照片的能力。

3. 以圖書榜為動力,不斷進取,縮小與國外攝影出版的差距。國內攝影出版與國外攝影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差距不小,應做持續不斷的努力縮小差距。國家的重視,創作者的眼光和格局、創作能力的提升,出版業要捨得投入,組織專業出版人員精心研究與國外出版業細節上的差異, 創作、編輯、出版各行其責。

徐豔娟

《中國攝影》雜誌主編

教育、出版及個體創作對於提升攝影行業整體水平來說,是三股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其中出版,尤其是圖書的出版又能夠在教育、研究與實踐之間發揮獨特的鏈接作用。

攝影圖書榜活動舉辦三年兩屆以來,一方面通過強化攝影圖書這一細分市場的概念,引發了更多人對攝影閱讀的關注和興趣;另一方面也成為集合學者、編者與讀者的平臺,為攝影閱讀與出版營造了專業的學術氛圍。雖然,屏幕閱讀給紙質出版帶來巨大擠壓,但這種擠壓也可能會為人們重新發掘和審視紙質出版的特性提供動力。比如和電子閱讀相比,書籍的“物質屬性”從“本來如此”變為“值得玩味”,深入研究其物質性與閱讀心理的關係,在數字出版、按需印刷等技術的合力下,將會為編輯和呈現提供更多的空間,並進一步觸發新的編輯理念,帶來新的閱讀興趣。

王新妹

影上書房館長

影上書房除了收藏中國的攝影畫冊之外,也花了很多精力來收集國外的畫冊。因為畫冊是除了原作以外,觀看藝術家作品最直觀、最準確的方式,而攝影畫冊和其他專業類的圖書一樣都是比較“小眾”的,但正是因為這種“小眾”性,製作精良的攝影畫冊是可以被當做藝術品來看待的。中國不缺好的攝影師,也不缺好的印刷機器,但是和國外相比,國內的攝影畫冊仍然需要藝術家、編輯、出版社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僅是在策劃製作方面,在推廣上也是急需加強。

從上兩屆的評選結果來看,史料類、引進類的攝影圖書佔據了榜單的大半江山,而自制攝影圖書正是我們期待的原創影像類畫冊的雛形,如果圖書榜的評選能對這類的藝術家能有更多的支持,那對推廣國內原創影像類畫冊的出版,和改變讀者只喜歡觀看、收藏國外經典畫冊的習慣,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汪家明

原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第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評委

鮑昆先生有一個講座:《攝影和繪畫的百年博弈》。攝影從模仿繪畫,到獨立與繪畫抗衡,最後戰勝繪畫,乃至取代繪畫。鮑昆先生講的是世界攝影發展情況,可是放在中國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作為出版人,尤其是作為攝影出版社和美術出版社的從業者,我知道攝影閱讀還遠遠無法與美術閱讀(主要是繪畫)抗衡。

攝影閱讀可以分為許多類:技法類、史論類、教育類、文化類、紀實類、欣賞類。這些年攝影書的出版,估計一下,技法類佔了絕對多數(大概是70~80%),其次是紀實 類(大概是10~20%),其他史論類、教育類、文化類、欣賞類統共佔了1~10%。

仔細分析一下,攝影的紀實功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美術作品無法比擬的地方,尤其是在電影電視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要看到那個時代的真實影像,靠的只有攝影。所以,這些年能夠成為大眾攝影讀物的只有《老照片》。

但以我看,欣賞類閱讀的普及,才是攝影書大眾閱讀時代到來的象徵。而要進入這個時代,則大眾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需要進一步改變。

顧錚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第一屆中國攝影圖書榜評委

大多數所謂的攝影研究,在選取文本時有其隨意性,這和攝影研究的特殊性有關。但這樣的特殊性同時也包含了危險性,因為對於攝影家的敘述意圖沒有特別的限制,研究者的言說不知不覺就隨意起來。而作為文本的攝影圖書的出現,要求研究者至少考慮並且尊重攝影家的意圖,因此基於此的研究可能就很難也不能隨意放談。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對於作為作品文本的攝影圖書投注更嚴肅的關注。

陳衛星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第一、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評委

攝影出版是個信息集合工程,所謂信息聚焦的一種簡明直觀的傳播方式,為藝術創作、宣傳事務、公共關係、社會交往提供平面傳播介質。隨著信息需求與視覺呈現的高度融合,今天的攝影出版,可能會隨著需求的節奏產生不同的市場流向:流派經典、展出活動、技能技術、大眾文化(公共歷史、地域特色、興趣集群)等。

效率:是讓人看還是被讀取?

權威性:是物理現實還是虛擬感知?

時間性質:是線性時間還是點狀時間?

操作規範:是創造一部作品還是製造一個事件?

存在方式:是被發現的客觀世界還是數碼技術的修辭學?

目的和期待:是令人愉悅的魅力和期待還是遊戲性質的技術操控?

任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第一、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評委

Photobook(photo+book)這個新詞在西方的出現,存在一個目標,將這種具有敘事導向以及作者導向的攝影書與傳統的攝影圖錄和攝影作品集區別開來。這個新詞的出現,同時也說明自2000年以來在西方攝影界逐漸流行的攝影書熱潮,也是一個新的現象,並且也需要概念的界定和內涵的闡釋。

當這股熱潮進入中國。我們的語彙裡已經有了“攝影畫冊”、“攝影作品集”此類稱呼。僅僅將之翻譯成 “攝影書”,自然令人感到困惑。儘管我們也對之進行闡釋,但實際情況是,符合西方界定的“photobook”概念的書在中國並不多見。解釋photobook與翻譯 “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困難一樣,我們並未有一個完整而連續的實踐支持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我們未必要追尋西方概念界定裡的“photobook”的實現,更需關注“攝影書熱”刺激下的“變異”,從而分析出中國本土攝影書實踐的可能路徑,“變異”也許會成為一些可能,但需要進行甄別、給予研究和分析,這也許是中國攝影圖書榜可以努力的方向。

馮克力

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主編、第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入榜圖書作者

著名藝術家、影像研究者陳丹青先生在談及《老照片》叢書時曾說道:“《老照片》裡的照片超越攝影,一如它所刊出的文字超越文章。”照片一經誕生,其所蘊含的信息與價值便超出了攝影本身,可以說,照片超越攝影的特性是與生俱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照片作為一種出版資源具有多方面挖掘與開發的可能性,正如對任何一幅照片信息、意味的解讀都難以窮盡一樣,照片作為出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取之不盡的。《老照片》這些年所做的,主要側重於老照片社會歷史信息的挖掘與呈現,發揮了老照片在歷史敘事中的難以替代的作用,即“以圖證史”。在“證史”的同時,也為研究中國攝影史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並貢獻了一些獨特的視角。

施翰濤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8上海雙年展項目”總協調、第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入榜圖書作者

我想在有限的時間裡和大家分享一下《瑞象攝影文叢:身體·性別·攝影》這本書背後的情況。這本書的出版實際上與當時瑞象館的一系列其他工作有著密切的關係。瑞象館一直試圖拓展圍繞影像所可能發展出來的討論,讓它與其他學科、社會現象、或其他文藝形式形成互動,從而再反過來去審視影像的本質。在這本書出版之前,瑞象館已經舉辦了與這本書的主題相關的展覽和一系列的活動,這些工作不僅讓我們對這個話題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也讓我們關注到這個領域的一系列重要的作者和文獻,同時還讓我們得以接觸到了關注這個話題的本地理論、文藝和行動團體。這些都讓我們在編輯這本書的時候,對內容的規劃有了更大的把握和更廣的視野,而且在文化生產活動與社會現實問題之間建立起實實在在的聯繫。

何伊寧

攝影史學者、獨立策展人、第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入榜圖書作者

我的切入點是攝影展覽圖錄,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攝影展覽畫冊:從圖錄到藝術家書》為題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1、做展覽畫冊的目的:策展人、博物館方研究的延續;藝術家作品展示的拓展和補充;展覽時效性的延伸;為展覽提供更多的語境,幫助觀眾理解展覽提供更多的幫助;學者、觀眾的研究和收藏。

2、攝影展覽畫冊的趨勢:研究型展覽畫冊;分冊+別冊設計;小展覽+藝術家書;畫冊作為展覽。

3、攝影展覽畫冊設計的考量:書本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尋找作品之間的差異化;出版人、設計師和作者之間的溝通與對話;紙本和展覽的區別、編輯的邏輯;跳出咖啡桌書;讀者對象是誰?

4、與攝影展覽畫冊出版相關的實際問題:編排和設計的模式化;照片的碎片化、素材感;展覽機構的眼光;時間(架構、預算、打樣、方案修改、印廠溝通、出版社風險規避、校對);裝幀工藝的可能性;如何去做傳播。

5、最後還想給大家一個啟發,我最近在幫中國攝影出版社翻譯《做書的藝術家》這本書,裡面有位叫瓦爾特·柯尼格(Walther König)的德國出版人說:“我不喜歡收錄第三方評論的藝術家書,我總是喜歡由藝術家自主創作的書。例如,我對出版一部有館長介紹或採訪的藝術家書不感興趣。就我個人而言,我強烈認為藝術家的書應該是一本自主的藝術作品——一本藝術家作為導演的書。”這是否是未來展覽畫冊去思考的方向?

白杉

獨立攝影師、第二屆中國攝影圖書榜入榜圖書作者

我認為攝影書是移動的展覽。

自制攝影書,我覺得需要承擔很多角色。前期的選題策劃、編輯製作。以及後期的傳播、推廣等等。做一本書,其實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在每一個角色裡面參與進去、成長,去找到自己的不足。

現在其實圖像已經氾濫化了,每一個攝影師都可以拍出很多不錯的圖片,但是可能會缺乏一個編輯過程、以及合適的呈現方式。

我是喜歡書這種載體。拿在放在手裡,像一個移動的展出。比起做一場攝影展來說,它的成本會更低(事實上一本書的成本、精力也是很大)。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做攝影書。無論機構還是個人。其實在未來會是一個潛在的攝影書市場。雖然說人們越來越傾向網絡化閱讀,但我覺得攝影書在國內才算剛剛起步階段,其實有大量的題材可以被挖掘。

鄭幼幼

浙江攝影出版社工作室主任,浙江省攝協副秘書長

當下國內攝影圖書出版較之前在選題結構、譯者資源、設計水平、材料裝幀、印刷呈現上都有了一定進步,但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圖書市場銷售渠道結構進一步向網絡渠道傾斜,網絡書店與地面店的比例約為7:3,而攝影圖書銷售力強的網絡書店數量並不多,這導致總的銷售渠道萎縮,鋪貨與補貨量減少,為圖書的首版提印帶來很大壓力。其次,提印數減少加上原材料漲價,給圖書成本帶來極大的壓力,圖書定價很難維持在原來的水平線。第三,譯者隊伍較前些年有了壯大,但更多的新譯者,雖然有國外留學的背景,但在翻譯技術上非常需要打磨,必須先度過翻譯新手期,而成熟的譯者仍在流失,轉向其他更容易建立個人知名度、收入更豐厚的方向。第四,為補充圖書銷售動力不足,很多出版渠道在拓展網絡銷售平臺。第五,圖書製作水平在提升,但高精製作仍缺少,作者、設計師、編輯、印廠之間需要更好的合作以催生更多更好的攝影書,尤其是作為藝術書的攝影集。第六,在引進版與原創的格局中,原創仍顯薄弱,無論選題策劃、組稿質量、作者對書稿的駕馭熟練度、成熟編輯的隊伍,以及對後期成書的介入與把控上,攝影書仍在尋找大量成熟的作者與編輯,而成熟的攝影書編輯甚至比成熟的譯者更缺乏。

鄭麗君

近年來國內的攝影書出版並不容樂觀,引進書的高成本制約了一些優秀圖書的中國化,加上翻譯方面的老問題,並審查等方面的原因,導致目前一些出版社已經壓縮了相關方面的選題。當然這從另一個側面促發了引進圖書應更加優中選優。

此外,國外專門攝影圖書的體量也屬於壓縮降低的狀態,不少原來擅長攝影書的出版社已經將攝影或影像作為一種文明的載體,應用於歷史、建築、美食、設計等各個方面,簡言之攝影的本體性在圖書出版方面比重繼續下降,或許這也是攝影愈加社會化、功能化和生活化的一種體現。

與之相應,國內專門的攝影書出版社由於成本、選題內容和市場等方面的原因,新書貢獻率也呈下降的趨勢,但與此同時,影像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應用於越來越多的圖書之中也是事實。不僅如此,包括民營出版公司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涉足影像文化,甚至專題製作攝影人的攝影書,其強大的資本和營銷能力給攝影專業出版社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張宇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社長助理、編輯部主任

近幾年,攝影出版板塊的出版態勢越來越多元、豐富。無論是國外經典攝影文論、畫冊的引進譯介,還是國內本土攝影研究者、攝影師的成果結集出版,都是碩果累累,達到了一個相對的高點。這樣的現狀能否繼續維持,值得關注。

因為工作關係,個人對國外攝影圖書出版的關注更多的是關於攝影文化、理論版塊,也和國外的攝影機構有過交流。我認為,在內容的原創性上和出版規劃的持久性上,我們的研究還存在相當差距,國內的攝影出版機構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中國攝影圖書榜的評選,為國內攝影出版機構提供了相互學習、增進了解的機會,也為讀者提供了一份可以參考的攝影年度圖書書單。建議除年度圖書外,增設攝影圖書提名獎,使更多的優質精品攝影圖書走進讀者視野,同時也是對作者、譯者、編輯的鼓勵和培養。

胡昊

攝影及藝術批評寫作者、“理想國”影像館圖書編輯

我主要談談國內引進攝影理論圖書出版的現狀:

(1)圖書的定位已經從對外國作品的介紹梳理逐漸轉向相對深入的理論與批評著作。

(2)引進的工作仍然缺乏系統性,現有的圖書仍無法為國內讀者勾勒攝影理論的地圖,尤其是在20世紀中後期,在批判理論和法國理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批判的攝影史研究還極少涉及,更不用提在《思考攝影》和《意義的爭辯:攝影的批判史》這類攝影理論與歷史研究新經典之外更偏向藝術史的研究成果,比如迪迪-于貝爾曼、達彌施、漢斯·貝爾廷。

(3)引進外版攝影圖書的困境:專業素質過硬的圖書編輯數量較少;出版工作未與國內外學界形成良性互動的關係;版權問題;收支不平衡,攝影圖書的製作、設計、 排版要求較高,但印數卻為受眾群等因素所限,導致編輯、印製、營銷投入和實際經濟回報不成正比,呼籲研究機構或有志於資助攝影出版的企業、個人對此類圖書的出版給予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