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機制激勵幹部擔當作爲」等5則

謝春濤:以科學機制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為那些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精神,從思想教育、選賢任能、考核評價、容錯糾錯、能力提升、關心關愛、凝聚合力等7個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最值得關注、意義最大的,是以科學的機制激勵幹部擔當作為。一是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用人導向。堅持好乾部標準,突出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大力選拔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二是充分發揮幹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切實解決干與不幹、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這就是要讓付出得到回報,讓耕耘得到收穫,避免出現多幹多出事、少幹少出事、不幹不出事的逆向激勵現象。三是切實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直面一些幹部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凸顯了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體現了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總結長期以來幹部工作的經驗教訓,深化了對幹部選拔和管理規律的認識,著眼於從機制上解決問題。中央制定出臺這樣一個文件,釋放了鼓勵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的強烈信號,發出了勇於攻堅克難、積極奮發作為的動員令。(《光明日報》2018年5月22日)

季曉南:發揮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充分發揮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用,應在以下幾方面著力。強化基礎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高創新鏈和產業鏈的一體化程度,真正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使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創新,破除制約市場主體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激發市場主體自主創新的活力和積極性。技術創新面臨的共性和普遍問題需要政府創造條件積極解決,需要更好發揮政府在推進創新方面的組織、協調、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各類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為企業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創造更好條件。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更好調動各類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潛能,把培養和集聚大批高端人才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務之急,努力造就一大批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人民日報》2018年5月28日)

馬建堂:堅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夯實基礎的關鍵,必須用高質量發展理念統領經濟工作,堅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高質量發展是產品和服務高品質的發展,是供給與需求高匹配的發展,是資源和要素高效率利用的發展,是嚴格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一是科技創新,為此需要全面實施黨中央確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力;二是體制改革,為此需要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性。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有著兩條基本路徑:科技創新創造著新的具有更高更好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提高要素生產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體制創新需要進一步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切實調動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真正激發科研人員發明創新的創造力;進一步加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力度,使企業真正成為有活力的微觀主體;加大市場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力度,使市場真正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舉措。實現這一歷史使命既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更要切實加強黨對高質量發展的領導,更好發揮政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推進宏觀調控方式創新。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等改革。必須更好地發揮政府彌補市場不足的功能,實現政府與市場的更優結合。(《光明日報》2018年5月29日)

 陳 堅:以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建設助推農村產業革命

現代農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產品競爭,而更多是產業鏈競爭。只有從全產業鏈的發展視角,深刻理解和探尋農村產業革命的內在邏輯規律,找準農村產業革命的重點、難度和突破點,才能從根本上激活農村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最大限度地釋放農業農村改革的制度紅利。一是健全農業結構調整的生產服務機制。振興農村經濟,特別是深度貧困的農村地區,要在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上來一場革命,走一條見效快、成本低、效益高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二是夯實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完善農產品加工產業和政策支持體系,建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機制,以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三是構建農業品牌建設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區域公用品牌、農業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政策扶持體系。進一步加強農業品牌管理和保護力度,積極探索政府購買農業品牌管理和保護的公益性服務。四是探索農產品產銷無縫對接的新模式。積極探索將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與零售商或消費者直接對接,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充分利用各類農村電商資源,搭建線上+線下銷售平臺,不斷拓寬農產品直銷渠道。鼓勵和引導超市和學校食堂農產品採購優先與貧困農村地區、貧困農戶對接,探索集團化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的新機制。五是創新農戶與市場主體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在產業鏈中的基本權益,讓農民從產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共享產業發展成果。(《光明日報》2018年5月29日)

 馮靈芝 周顯信:“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實踐意義與當代價值

40年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拉開了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的歷史帷幕,其中蘊含的實踐第一、實事求是、反教條主義、人民至上、為真理獻身等精神,至今仍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顯示出超越歷史時空的價值。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直面新時代我國的重大問題,彰顯出對真理標準大討論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真理標準大討論”恢復了實踐第一的絕對權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確立了以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前進、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實踐的科學方向,這一標準也構成了新時代背景下我們繼續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衡量改革成敗與否的“試金石”。“真理標準大討論”高揚實事求是的戰鬥精神。實事求是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真理標準大討論”樹立反教條主義的科學態度。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反對教條主義最有力的武器。“真理標準大討論”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真理是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內在統一。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真理標準大討論”彰顯為真理獻身的崇高境界。一個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在不斷自我革命、自我糾錯、自我超越中逐漸掌握真理力量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是指導我們闊步前進的戰略體系,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紅旗文稿》2018年第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