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根叫故鄉

我家所在的新邵縣迎光鄉位於高坪峪的東北部。石馬江穿山而走,九曲蜿蜒;高鳳山迤邐東來,山高林密。

有一種根叫故鄉

更重要的是,除了這秀美的風光,這一方山水之中還有著許多久遠的歷史與人文古蹟,能讓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在我的印象裡,家鄉那個小小的鄉,最有代表性的名勝有三處。

一為風打廟

風打廟代表的其實是一個組團,包含背後緊緊依靠的高鳳山、郭公巖與犀牛寨。風打廟是這個組團的門戶,相當於那裡的門臉。

有一種根叫故鄉

高鳳山為高坪峪北面屏障,南側與中部丘陵間形成一條低槽,東西長几公里,一條小河從西部山裡衝出來,在槽底形成河床。

因特殊的地勢,盆地裡的暖溼氣流想往北突圍,卻被高鳳山阻擋,便在河床上廝打、糾結,這道河床便成了風的領地。

盛夏酷暑,涼風習習;深冬嚴寒,山風呼嘯。久之,當地人便在此擇一處風水寶地建廟拜神,祈祝風調雨順。風打廟由此得名。

第二處是順水橋

名為順水橋,實際上是借勢石馬江畔的懸崖修築的一條古棧道,“左臨深淵,右旁峻板”。棧道雖“長不及千尺”,但當初卻是由近百名石工勞苦營作,直接在石壁上精鑿而成。

有一種根叫故鄉

因挾山水之美、險要之勢、打造之難,順水橋曾名冠寶慶,自古以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民國時期,順水橋棧道還曾存有76道寫滿詩賦的牌匾,每一條挑梁、石柱均刻有若干詩詞聯對。邊上懸崖鐫刻有“長虹飛渡”四個大字,蒼勁挺拔,極有古意。

在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的交通遺產名錄上,三湘大地地勢最險路段古蹟僅有四處,其中迎光順水橋就榜上有名。

特別令人遺憾與痛心的是,這樣一處極具歷史與人文價值的古蹟,卻於1996年因當地新建公路而被深埋地下。

第三處便是迎官橋

有一種根叫故鄉

迎官橋一名,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為古代迎接官員之處。據稱古時在小河上建有木橋,橋上有專門供官員歇腳的橋亭,迎官橋因此而得名。

如今橋早已不在,“迎官橋”之名卻沿用至今。

由於這裡自古就是出關要道,各種物流人馬以此為驛,迎官橋老街一直是周邊繁榮之中心,故亦有“迎官市”一說。

有一種根叫故鄉

大凡家鄉要人莫不在此停留或歇腳,湘軍統領曾國藩、輿地世家鄒漢勳家族、毛澤東老師袁吉六、後任國民黨中央常委的袁樸、著名秦史專家馬非百、早期革命黨人譚人鳳、革命烈士彭慕陶等都在迎官橋老街留下過足跡。

有一種根叫故鄉

有一種根叫故鄉

“順風順水迎官橋”,既從字面上包含了三處有代表性的名勝,讓山水之美與人文精神融合一處,又能反映出千百年來家鄉人文發展的軌跡與願景,讀來通俗,朗朗上口,易於傳唱。

風打廟、順水橋、迎官橋,這是我家所在的那個小小的鄉的三張名片。多年以來,這三處地方一直是故鄉纏繞在我心頭的情結,無法割捨,思之情切。

有一種根叫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