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混元功的意念集中與心理學「注意」的區別——中國完人

氣功的意念集中與心理學“注意”的區別

目前,學術界(尤其是心理學界)把氣功的運用意識,如意識集中、專一等與心理學的“注意”等同起來,這是對氣功的運用意識沒有認真研究與缺乏自身的真正體驗的結果。這裡且不說氣功的運用意識的高層次內容(如“明心見性”等),就拿意念集中來說,它與注意也是有著巨大差異的。誠然,注意的心理過程包括有心理活動指向對象與集中於對象,這與氣功意念集中的心理活動指向並集中於練功的需要似乎相同,其實有很多不同。試分析之:

(一)產生之動因不同。注意雖然有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內部注意(指人體內)與外部注意之別,但都是自然產生的心理活動。換句話說,心理活動指向對象與集中於對象不是自覺的、主動地進行的,而是伴隨著某種需要而發生的心理活動。

氣功的意念集中則不然,它把意念指向對象與集中於對象做為鍛鍊的對象,是主動、自覺地運用意識的過程。

(二)心理活動的全過程不同。注意的心理活動集中於對象後,旋即進入伺尋、探究或期待狀態,在一定意義上它是為繁雜的心理活動作的準備,因而是緊張、興奮的耗能過程。在腦電圖上表現α波消失,快波增多的現象。這一過程強化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立。

氣功的意念集中過程,當把意念活動集中於對象之後,就初步達到了目的,不僅無需再進行緊張的心理活動,反而要求平靜。再加上意念集中於練功內容是有計劃、有步驟主動緩慢進行的,因而各種心理活動(氣功中稱此為雜念),在練功意識的驅動下,自然而然被“同化”,形成類似“頻率鎖結”(振盪的相干性增強)現象,在腦電圖中快波消失,腦電活動趨於同步,α波佔了主導地位,這一切表明腦神經活動的有序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心理學的注意可以強化認知客觀對象的能力,從而加深對客觀對象的認識。這一過程強化了主體與客體的對立。

氣功的意念集中,不僅有益於認知對象,而且可以施作用於對象,因為意念集中於對象的過程,是把意念力注入對象的過程,該對象所起的變化隨意念的內容不同而異。當意念力注入於對象,意念也就和對象結合了,於是意識活動進入了穩定狀態。

正因為氣功科學中的意念集中與心理學中的注意有如此的不同,所以我們不用注意一詞描述練氣功的心理過程。雖然有時用“注意力”一詞,但該詞的含義,不是指注意的力量的強度而言,而是指把意念注入到對象中去的力度而言的。請讀者對此用語要特別注意。

練氣功主動地使意念集中於所選擇的對象後,則按照意守原則意守該對象。精神要放鬆。即使是體察其變化,也是靜觀其變,不強求,不預想,不分析,只按練功要求自然行之。

初練功者,不瞭解這一點,一味地注意對象,不少人導致緊張、興奮,收不到練功效果,反而產生急躁心理,以致中輟練功。

總之,練氣功精神集中的目的非常明確,旨在使精神進入寧靜狀態;而一般的心理活動的注意,則是提高腦神經興奮度,或是用以應付環境的變化,或是用以高效率的緊張的神經活動。對此,每個練功者都必仔細玩味,只要對兩者所進行的心理過程的異相有所瞭解,就一定能收到運用意識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人混元功的意念集中與心理學“注意”的區別——中國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