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父母都了解爲什么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從幼兒園中班開始,不少家長就在為孩子入學後的適應做學習以及心理上的準備,待孩子一上小學,學習成績也自然成為重要的衡量標準。

之前有個名叫《小學成績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家長無需過度關注》的帖子在論壇上很火,我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有道理,但文章本身還沒有講得很透徹,而且有些觀點雖然很有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並不現實,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對許多小學老師、校長的訪談後,想重點談談這個問題。

小學成績真的具有很大欺騙性嗎?

尖子生父母都瞭解為什麼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原帖作者的觀點是:

小學階段最重要培養的是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這需要海量閱讀才能實現,是一種持續性和連貫性的習得。而之所以說小學階段成績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是因為孩子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課本和作業裡去了,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如同丟了西瓜撿芝麻。這樣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滿分,對孩子的未來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這種損失到了初中就開始顯現出來,很多中學老師都知道一種奇怪現象:那些小學階段單單靠投入全部時間和精力奪來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神速,這些孩子越學越累、越學越不會學了;恰恰是那些小學階段成績平平、但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們成績上升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高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進入社會後,當需要工作能力而並非成績單來評定一個人的發展時,這種分化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程度了!

閱讀能力確實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重要能力,但作者的邏輯有點牽強。很多孩子在幼年時期就培養了很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但不見得一入學就會有很高的分數,也未必在升入初高中後一定能迅速後發制人、傲視群雄;而很多小學階段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獲得高分的孩子,也未必升入初中高中後下降神速,有些就是一路往上的學霸。

我們不妨把“小學成績究竟具不具有欺騙性”這個問題分幾步來探討。

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確實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到了三年級時,學生的真實差距開始顯露出來,這時候的成績就顯得比較合理和有參考價值了。

分水嶺其實在小學三年級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是小學學習中最少的、最淺顯的、分量最輕的,到了三年級再開始狠抓也來得及。

但是,許多三年級以上的家長卻驚訝地發現,孩子的成績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一落千丈,有些卻扶搖直上,而且更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已經養成,而且很多時候已經不再聽家長的話了,這時候再下決心要狠抓、要改變,往往付出的是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還不見得有效。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二年級的成績確實具有極大的欺騙性與虛假性。這主要是因為:

許多孩子在學前已經提前學習過一些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科知識,而這些知識本身也比較淺顯,考察也不難,所以入學的前一兩年可以“吃吃老本”。

  1. 不少家長在開始陪讀時,方法就錯了。比如,有些家長會急於讓孩子“每題必對”,所以像小B這種“做一題就問一題”的做法,一開始看上去可以讓他保證每道題的準確率,但時間一長,傷害的是他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專注度,養成了依賴性,而這種壞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再要糾正是非常難的。
  2.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已經超前學習了,所以在學校上課時發現老師教的都是自己差不多已經會的,就不專心聽講,甚至減弱了對學習新知識的好奇感和興趣。而這一時期他們的成績很可能看上去還不錯,孩子就會覺得,“看來我不認真學習,成績也挺好”,久而久之,學習的主動性就弱了。
  3. 從學科知識而言,三年級本身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二年級的很多知識點都是零散的,A知識點沒有掌握不影響B知識點得分,而到了三年級則形成了系統,把一二年級的知識點都串了起來,而且難度明顯提升。這一客觀原因也造成了孩子在一二年級可能成績很好,到了三年級卻一落千丈。

為什麼到了三年級成績更真實?

這裡,援引一位教育專家的觀點:

  1. 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認真看書學習、做作業,並不等於動腦筋。孩子一二年級時成績不錯,主要是因為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中記憶、模仿的內容較多,孩子憑機械記憶,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數。但是從三年級開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記憶、模仿的學習內容裡,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開動腦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這一點,還是用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那麼,隨著要動腦筋的因素越來越多,以及學習內容的加深,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逐漸下降。
  2. 小學三四年級,孩子的學習逐漸由被動轉向主動,並開始關注學習的結果。此外,他們的認識和興趣範圍日益擴大,開始對自然、社會的因果關係、計算規律產生興趣,希望動手操作,喜歡養小動物,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閱讀範圍也開始擴大。由於學習的深入,他們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時又出現明顯差異,出現了學習分化。
  3. 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和老師都跟得比較緊,對孩子各方面管理較嚴格,但孩子上三年級後,家長和老師都可能會覺得孩子已適應了學校生活,便不象從前那樣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強,便容易出現分化現象。

所以,雖說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成績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礎比較紮實,有的孩子基礎比較薄弱。由於一二年級學習內容較簡單,所以也就不會出現明顯的差別。可是上了三四年級後,基礎不紮實的孩子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吃力,成績自然會明顯下降,由此還會引發厭學、自信心下降、上進心不強、自卑等。

所以呢~

所以,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需要重視,但不需要特別當真,因為這一時期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一時期,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保護他對於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把目標放在孩子的基礎發展和能力、習慣培養上,才真正事半功倍,並讓孩子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