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國家使命」 將綠色發展進行到底

2007年底,湖南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獲批,先行先試開啟“兩型改革”。10年來,湖南落實“國家使命”,探索轉型路徑,為中西部提供了一個省域綠色發展的範本。

將目光回溯到10年前。彼時,作為傳統農業大省的湖南經濟總體實力較弱、經濟落差相對較大,重化工業比重較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累積汙染較重、環境問題集中爆發,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生態環保意識不強。在這種情況下,湖南自發自願探索建設兩型社會,既是現實所迫,亦是發展之需。

10年來,湖南利用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全方位、多領域改革。湖南把改革創新作為試驗區的“根”與“魂”,先後實施原創性改革100多項,獲批和實施國家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點50多項,積累了一大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長沙坪塘老工業基地、湘潭竹埠港重化工區、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10年來,一大批高汙染、高能耗的老工礦相繼完成整體“關停並轉”。在這個過程中,湖南各級黨委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對“黑色GDP”和粗放的發展模式“說不”,充分展現了推進汙染治理攻堅戰的責任與擔當。

回顧這些年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的探索實踐,湖南遵循中央“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從頂層設計、市場支撐、綜合整治、考核建管、社會參與等方面發力,縱深推進,創造了以“兩型改革”引領綠色發展並帶動湖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局面,試驗區已經成為引領湖南現代化的核心增長極。

2017年,長株潭兩型試驗區實現GDP2.8萬億元,是2007年的4.04倍,年均增長11.8%,2017年全省單位GDP能耗比2007年下降42.7%,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排放削減量比2008年下降50%,森林覆蓋率由2007年的56.1%提高到2017年的59.68%——前後對比鮮明的數據既是鼓勵,更是鞭策,時刻提醒著人們目前的局面來之不易。

應該看到,長株潭兩型試驗區成立之初,湖南省社會各界在認識上存在“對立論”“超前論”“無用論”以及“吃虧論”等錯誤思想認識。時至今日,在經歷10年“中長跑”探索後,“改革疲勞症”等一系列新的問題逐漸凸顯,“歇歇腳”“喘口氣”等錯誤觀念傾向在少數幹部中逐漸抬頭。這對將“兩型改革”向縱深推進構成一定的挑戰。

使命是光榮的,任務是艱鉅的。經過10年“兩型探索”,湖南已經在綠色發展方面做出了文章。但要做好這篇文章,還必須按照中央要求,平衡把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長期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係以及破除舊動能與培育新動能的關係。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陣痛,但沒有任何理由逡巡不前。

湖南是長江經濟帶的“龍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湖湘人民飲水思源的應有之責,更是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定位的必然選擇。必須從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堅決履行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政治責任,將不辱“國家使命”的“兩型探索”進行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