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這優生打了功利教育一記響亮的耳光

據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幾年前,某知名老牌重點中學在高考中“再創輝煌”,標誌之一便是有一個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

但是,這個輝煌事蹟到了後來是個悲劇。

8月份,這所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補課。應學校要求,班主任打電話請那位“優生”回母校給學弟學妹們講講經驗。知曉來意後,他的第一句話是隻有三個字的疑問:“多少錢?”班主任一下子懵了,他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學生會這麼說。於是,他在電話裡苦口婆心“學校培養你不容易”“要懂得感恩”之類的話。該“優生”又反問了一句:“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

“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這優生打了功利教育一記響亮的耳光

看完後,真的是既心酸又使人震驚,既心寒又令人詫異。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不禁讓人深思:我們自認為很成功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感恩元素更是滲入骨髓。“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仍時刻在我們的耳邊迴盪,這難道不是感恩教育的結果嗎?

中國的教育發展到至今,已經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限於傳授知識,更有對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教育。按理說,相應地,學生對學校的感恩之情應該更為深切。

可是,這個優等生的“冷漠”,卻實實在在地刺痛了我們的心。

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真的是這個學生的錯嗎?當我們把目光移出學生,聚焦於教育本身時,卻會發現:以上這個結果,雖然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這優生打了功利教育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初高中招生時,學校便通過種種手段“重金收購”中考尖子生,承諾“如果報考我們學校,高中階段的所有費用全免,還給生活補貼”云云。

果然,三年後學校精心選拔的“好苗”結出了“碩果”。好久沒出現考上清華的學生了,學校以他為無比的驕傲和無上的榮光,通過媒體大肆炒作“素質教育碩果累累”,自然是一番熱鬧景象。

學校給了這個考上清華的學生以七萬元的獎勵——這也是當初招生時的承諾。為什麼要給這孩子七萬元獎金呢?校方的回答是:“為了激勵更多的學生衝刺清華北大!”

學生的思維呼之欲出:當初我本來就是你們花錢買來的“優等生”,用錢就能夠提升你們學校的升學率,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大家不過各取所需罷了。這次,同樣拿錢說事兒,不是很正常的一筆交易嗎?

在某種程度上說,他說的“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是沒毛病的。作為中學階段的頂尖學子,有那麼好的學習基礎,又有那麼高的學習天賦,在哪兒不是一樣的考清華?學校的行為,無疑是在告訴他:只要花錢,一切都是可以交易來的。

不得不說,這一記耳光,打的實在是響亮。

“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這優生打了功利教育一記響亮的耳光

就中國的歷史而言,歷朝歷代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對教育如此這麼重視,比如,創設教師節,出臺教育法、教師法,把未成年人教育提到什麼“基礎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的高度,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號召等等。

但是,在當前這種唯高考是從、唯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下,誰還能潛心下來做好育人工作呢?學校,把學生當做了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培養好了上了名校,就可以得到多少多少獎金,獲得多大名譽;家長,也不例外,學習成績、考上名校是關乎臉面的問題。

如此,以青少年的成長來換取社會人的某種需求時,這樣的教育,怎能不令我們擔憂?

就當代社會來說,教育的質量決定一個民族的質量;今天有什麼樣的校園,一二十年後,就有什麼樣的國民!再往大里說,中國教育的命運和前途,將決定中華民族的命運和未來······

教育改革已經喊了很多年了,效果如何?不見顯現!國家雖然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做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英明決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面素質教育搞得轟轟烈烈,另一面應試教育抓得紮紮實實。整個社會陷入了群體無意識的怪圈,每個人都痛恨這樣教育的不可持續,但又不自覺地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這優生打了功利教育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那位優等生問出“多少錢”的那一刻,我們就應該意識到,這是教育的敗筆,那句“我考上清華關學校什麼事”,不僅是對學校的打臉,更是對如今功利主義教育的打臉。但這一記響亮的耳光所產生的痛苦,卻要整個社會來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