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家電「私人定製」背後的中國製造業變革

“我想把結婚紀念日的照片印在新房子的空調上”、“我希望我的新空調可以除PM2.5”……近年來,隨著我國消費升級加速,日漸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催生出定製家電的廣闊市場。與以往只能在商場選擇現成的標準家電不同,如今,消費者只需在家輕點鼠標,一臺專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家電就已經在智能車間生產了。

看似簡單的消費體驗變化背後,是中國製造業生產模式的巨大變革。在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的支撐之下,中國製造業由“以企業為中心的大規模製造”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大規模定製”轉型,一場製造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正在進行。

「創新中國」家電“私人定製”背後的中國製造業變革

在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智能設備正在忙碌工作。

工廠之變:從批量生產到規模化定製

“定製特色:除甲醛/PM2.5,用戶名:李XX,河北邯鄲”……在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的生產車間內,生產設備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定製訂單編號、型號、特色等信息。各類智能設備在車間內忙碌工作著,它們都有智慧的“大腦”,知道在生產的這臺空調的“主人”是誰以及如何達成“主人”的個性化生產要求。

“用戶在網上提交產品需求下單,訂單將實時到達工廠進行智能排產、配料、生產,隨後進入配送環節,一般用戶下單後7-15天就可以收到自己定製的空調,空調具體生產到了哪個環節用戶也可以看到。”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智能互聯部部長黎紅金向記者表示。

相較於傳統的大規模批量生產,這種家電定製模式對生產的智能化水平以及與用戶的溝通能力均提出了極高要求。

為了給大批量定製提供貫穿全流程、整合全鏈條資源的“大腦”,海爾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將產品製造與用戶聯起來,讓用戶全流程參與需求交互、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物流交付等產品全過程。

記者瞭解到,基於COSMOPlat模式,海爾已在全球建立起10家互聯工廠樣板,業務涵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藉助COSMOPlat,10家互聯工廠提質增效明顯。黎紅金表示,以前家電製造業先製造再銷售的模式往往容易因供需不對稱造成庫存積壓,而藉助COSMOPlat,海爾互聯工廠的不入庫率達到69%以上,實現了產品不進倉庫或少進倉庫的突破,同時驅動全流程的運營效率提升50%以上。

「創新中國」家電“私人定製”背後的中國製造業變革

 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內,一臺智能設備正“疾馳”在軌道上,進行空調運輸。

以膠州互聯工廠為例,數字化智能氦檢摒棄了檢測精度較低的傳統水檢模式,通過智能自動檢測、機-物互聯等,效率提升了45%,檢測精度提升了1000倍;智能空中模塊配送系統則防止了人工搬運可能造成的倒片等問題,效率提升了30%,節省佔地面積2000平米,且實現0損傷、0差錯。

“海爾互聯工廠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與升級,打造按需設計、按需製造、按需配送的互聯工廠體系,使整個製造過程實現高度的柔性,從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製需求。”海爾相關負責人表示。

模式之變:從輸出產品到輸出能力

在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工業互聯網被視為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基石之一,將對未來製造業變革產生深遠影響。為博得智能製造時代的發展先機,各國企業爭相佈局工業互聯網平臺並爭做全球標準制定者,如美國GE推出了Predix平臺、德國西門子推出MindSphere平臺等。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新舊動能轉換之時,“中國製造”如何完成由中低端向高端、由傳統向智能的蛻變尤為關鍵,工業互聯網無疑是這場蛻變的重要條件。

「創新中國」家電“私人定製”背後的中國製造業變革

在海爾空調膠州互聯工廠,智能設備正在有條不紊的工作。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衝擊及品質消費的不斷升級,中國製造業正面臨著一觸即發的轉型風口。”海爾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此形勢下,如何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做到將用戶的創意和需求真正變成產品交付到用戶手中,成為傳統制造企業成功轉型的關鍵。

該負責人指出,區別於美國由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德國由工業化帶動信息化,COSMOPlat是海爾推出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首家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它的定位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大規模定製解決方案。

海爾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海爾COSMOPlat聚集了3.2億用戶,實現平臺交易額3133億元,定製訂單量達到4116萬臺。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開放平臺,海爾COSMOPlat正在輸出智能製造基礎上的大規模定製生產能力,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模式複製。據瞭解,COSMOPlat已經複製到建陶、家居、農業、服裝等12個行業、11個區域和20個國家。

例如,山東榮成的房車企業康派斯引入COSMOPlat大規模定製模式,在7大節點進行了業務模式變革,交貨週期由40多天減少到20天,訂單量增幅達到了43%,並吸引了榮城10多家房車企業入駐,形成房車產業園。

2017年12月6日,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通過一項建議書,由海爾COSMOPlat牽頭制定大規模定製模式的國際標準。這是與德國、美國、日本等企業解決方案競爭中勝出的,也是該組織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以模式為技術框架制定國際標準。“中國作為製造大國,沉澱了很多有價值的工業數據。數據就是最大的資產,如果開發好,中國完全可以形成不同於世界任何標準的工業數字經濟模式。”海爾相關負責人說。

從輸出產品到輸出模式與標準,海爾的升級路徑是中國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的縮影。近年來,海爾在芯片、工業互聯網、智慧家庭操作系統等領域創造出超百項原創科技,通過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正成為國際標準規則制定的主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