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趨熱產業卻遇寒 環保到底發生了什麼?

市場趨熱產業卻遇寒 環保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國家嚴查環保的大背景下,環保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最新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作為政策扶持性產業,環保產業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湧入,企業紛紛跨界轉型,使得市場規模呈現出空前的擴容態勢。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環保產業的營業收入高達1.35萬億,同比增長超過17個百分點。2018年的第一季度實現營業額收入接近2800億元,同比上漲超過15%。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的熱度得以延續。

而從當前的形勢來看,環保產業的未來空間仍舊堪稱恢弘龐大。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汙染防治攻堅戰縱深推進,藍天保衛戰打響、中央環保督察與地方環保督察相輔相成的長效機制正日益建立,環境監管呈現出越來越嚴的趨勢……

中央與地方層面的環保行動正不斷刺激環保市場的需求迅速釋放,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更多的企業跨界,驅動環保產業繁榮、擴容、維持高景氣度。

按照上述邏輯,分析機構給出了一箇中肯且可觀的預計,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環保產業的增速將維持在15%——20%的區間內,到2020年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可以達到將近3萬億元的水平。所以說它的未來空間是恢宏龐大且潛力無窮的。

只是近段時期,有關環保領域的討論聲音似乎“變了味道”,認為環保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今後的發展可能會步履維艱。事實真如此嗎?非也!

對於“環保市場遭遇危機”的描述本身就是不精準的,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環保市場火爆無比可謂空前,但環保產業遭遇了“寒流”。市場和產業雖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但仍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

環保產業的“寒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債務違約事件頻頻發生、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發債失敗、企業融資緊張、環保企業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不盡如人意……這些表現難免讓市場滋生出負面情緒,導致資金或撤出或觀望,金融機構不看好環保企業。

上述不利因素最直接的反饋就是環保上市企業的中報業績表現,而在中報業績中又能看出出現上述不利因素的誘導因素:環保上市企業收益率下滑的同時,資產負債率不斷走高,現金流出現問題且極其脆弱,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風險。而資本是逐利的,為了避險,故而選擇冷眼旁觀環保產業和環保企業,致使多重問題浮現。

“說白了,就是環保企業們借了太多的錢,創新創造能力不足,無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最後形成惡性循環,挖了個大窟窿填不上。”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說到底,環保市場的市場空間和潛力是實打實的,環保產業的問題是企業的問題,如果不能轉變當前的現有發展方式,不注重核心競爭力的發展,無論中小環保企業還是大型環保企業,都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