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汙染治理加固「法」盾 監管收緊考驗市場主體

土壤汙染治理加固“法”盾 監管收緊考驗市場主體

關於土壤汙染防治法已經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全票通過的消息,也是在業界引起了一陣熱議。至此,千呼萬喚終落地的土壤汙染防治法又為“淨土保衛戰”打通了至關重要的節點。

自2019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土壤汙染防治法,將是完善我國土壤汙染防治體系的尖矛利盾,其法治保障的意義重大。政策明確,要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並且遵循汙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

土壤汙染防治法強調用地風險管控,強調監督和管理,強調土壤汙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有望加快構建起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平臺和基礎數據庫,實時更新。顯而易見,有了“金剛鑽”的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更有底氣和章法。

而在此之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部分人大代表就針對政策的完善提出過不少有利的意見。例如,要重視土壤汙染普查和監測工作;要完善配套標準規範;要強化部門間的聯動聯責;要明確土壤汙染治理和修復的責任主體;要適當加大法律處罰力度等等。

不可否認,由於土壤汙染的隱蔽性,受汙染地塊還需要進行地毯式排查與登記造冊,需要時間去摸清具體的汙染情況,鎖定重點區域、重點行業以及重點汙染物的整治。同時,土壤修復又存在治理成本高、技術要求高、標準難界定等問題,進程較為緩慢。

因此,摸清家底、釐清責任、完善制度、創新技術一個都不能少。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土壤汙染在預防、治理以及修復的過程中免不了需要層層突破壁壘,持久攻堅。那麼,加快還清歷史欠賬,不添新賬就是主要的考量思路。

順藤摸瓜,土壤汙染治理需要把控全局,一方面針對重難點進行點對點的突破;另一方面加快普適性土壤汙染防治解決方案的制定。如今,從國家層面來看,土壤汙染防治法的出臺證明頂層設計大框架已經越來越充實。

不久之前,全國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態詳查工作還傳來了階段性好消息。北京已經完成了農用地詳查全部樣品的採集和製備工作,雲南、江蘇、浙江等地已經完成土壤計劃採樣任務的99%以上……

緊接著,各地還將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領導,並且提高調度和工作能力,打通樣品採集、製備、流轉及測試等關鍵環節,堅持品控和工作質量保障。另外,在問責方面,據全國檢察機關通報,2018上半年起訴包括土壤環境資源犯罪在內共15987人,力度顯著提升。

從市場層面來看,就需要進一步鼓勵市場主體進行科研創新,提高土壤汙染治理和土壤修復能力,拔高土壤汙染治理技術以及土壤汙染治理設備的整體產業水平。

身處土壤汙染防治利好的大環境中,恰逢土壤汙染防治法新鮮出爐,2018下半年以及2019年的市場前景呼之欲出。依照2017年“土壤修復相關企業已達2800多家,產業訂單總額約240億元,市場規模摸到了200億的門檻”這樣的情勢來看,預期可觀。

對比國外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產業佔比普遍在30%以上,而我國只有2%左右,提升空間不言而喻。隨著創新力、產業化以及商業模式延伸的加持,我國土壤修復產業有望探索出一條適合國情,密切接駁市場需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土壤修復一隅之形觀整個土壤汙染治理以及相關產業的走向,從土壤修復細分領域產業龍頭的崛起,觀土壤汙染治理以及相關產業的格局變遷。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