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的技術創新與客戶需求的關係

近日,華為公司發佈了《人力資源管理2.0剛要》,這87頁的PPT材料信息量非常大,概括了華為公司管理形而上的部分。翻這個材料時,我發現了技術創新加客戶需求雙輪驅動,覺得這個概念總結得很好,它概括了絕大多數行業創新的基本模式。

最近要準備一次有關華為公司產品研發模式的交流,我又翻這套膠片,準備用一下雙輪驅動這個點。但是,整套膠片只有兩個地方講了雙輪驅動,沒有展開,甚是可惜,如何清晰地理解雙輪是產品研發、創新認識論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按著我自己的理解,深化一下這個概念。

《剛要》表述雙輪驅動的兩處原文是:

實現公司使命的途徑:技術創新與客戶需求雙輪驅動,做多聯結、撐大管道、使能行業數字轉型...…

全力創造價值:實施“技術創新+客戶需求”雙輪驅動,把握好業務發展的方向,構建產業競爭與控制力。

亨利·福特說過,如果你問用戶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汽車,他會告訴你需要一輛更好的馬車。福特列舉了他詳細調研的結果,基本上吃瓜群眾都說不出個子醜寅卯。喬布斯後來把這句話改裝成:人們根本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直到你把產品擺在他的桌面。

他們二位顯然主要是創新驅動輪。

任正非在談以客戶為中心時是這樣說的:二十年來,我們由於生存壓力,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建立起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

應客戶的需求開發一些產品,如接入服務器、商業網、校園網,因為那時客戶需要一些獨特的業務來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不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他們就不買我們小公司的貨,我們就無米下鍋。

我們被迫接近了真理,但我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它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它是唯一的原則,因而對真理的追求是不堅定的、漂移的。

華為是一個客戶導向派,很多人把以客戶為中心看成是一種態度,甚至是一種廣告就太膚淺了。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業務決策、流程、管理等基礎觀念,這個就不展開說了。

技術創新和客戶需求驅動到底是什麼關係?這是一個很樸素,很有實用價值的問題。

首先,生產方是要靠產品賺錢,預期銷售成千上萬份產品,它通常還有這種產品方面的專家,絞盡腦汁地琢磨。需求方不過是選擇一個產品而已,不會不上心,也不會太專業。一個通俗的例子是,手機公司更想做出好產品還是某個用戶更想得到一款好手機?

單從意識形態和驅動力而言,廠商總是比用戶要強烈得多。廠商不停得苦思怎麼做出好產品,用戶一般不可能這麼投入的,賣腎買手機的畢竟是極少的情況。

各個方面不對稱的投入表明,用戶不可能比廠商更明白。這就是福特說法的邏輯推演。

問題的另一方面則是,用戶雖然無法想象出產品的全貌,但挑毛病的能力是不能否認的。比如,我寫這篇文章,起碼敲字都有半個小時,讀者只是三分鐘搞定。但不能因此否定讀者不可能挑出毛病。產品也是這樣的,你的產品一旦投向市場,各種用戶就會挑出各種毛病,提出各種需求,這是華為經歷的理論解釋。

把這二者兼容起來,融會貫通就是完整的創新哲學。

福特基本上是汽車業的開創者(雖然不是發明者),福特本人是機械天才。你不可能指望用戶發明一種全新的東西,所以,站在福特公司的角度,亨利福特是對的,喬布斯也是同樣的。

華為則像所有後發者一樣,沒做什麼原始的創造性產品。在跟隨中不斷聽取客戶意見,做出更貼合用戶需求的產品。華為在一定歷史階段遵從用戶導向是對的。

福特1913年在海蘭公園建立生產線,降低成本是最高原則,為此,他只生產一種車,也沒有研發。福特自豪地說:福特汽車有很多種顏色,但它們都是黑色。後來斯隆通過多品種汽車滿足多樣性需求的方法逐漸侵蝕福特市場。到了1928年,通用汽車超過福特,此後近70年,通用汽車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公司。

福特牛逼,但沒有兼容滿足客戶需求這一條,衰敗了。

蘋果前幾天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我認為巔峰之後就是下坡路了。從產品模式上說,蘋果就是不滿足顧客的某些需求。好多年後才用大屏,到現在還不支持雙卡......

蘋果的產品觀就是我給你做牛逼東西,你不許逼逼。

華為則主要從滿足客戶需求起家,在創新驅動模式上經驗較少,也較為膽怯。華為在產品上主要通過抓管理,做出更牛逼的性能指標超越競爭者。你照相好,我就做到最好,通過巨量的投入(曾經沒有這個能力,這裡面涉及另外一個如何逆馬太效應的問題,有空再做分析)和強大的執行力,將每一項指標對標並超越對手。

有些產品這樣做是搞不定的。短視頻這個東西搞了很多年了,抖音是後來者,經過深度的謀略和設計,一夜爆紅,佔有巨大流量。騰訊在外面投資N個團隊,自己搞好幾個PK,對標,有的是錢、人,結果流量還做不到抖音的一個零頭。

抖音、頭條之類的在大佬的眼皮底下快速搶到巨大的流量,與他們的深度策劃、想象是有很大關係的。簡單地說,頭條系的成功是“技術”驅動的成功。這裡面的技術不是算法,而是想象力、原創力。

華為的產品觀念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想象力和視野。比如它的使命是:把數字世界帶進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這個東西是很樸實,不是不好,但是不帥、不性感。華為這樣的公司再多一些想象力,抽象能力,才更偉大。

現實中有沒有真實的,兼容雙輪驅動的例子?

太多了,比如大家常用的微信以及眾多的互聯網產品,都是廠商先整出一個大概齊的產品上線,然後根據需求瘋狂迭代。別看這個模式沒啥,絕大多數傳統公司還沒有領悟到這個方法的妙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