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朗迪|馬雲未能改變的銀行,金融科技會做到嗎?

下週即將宣佈退休的馬雲曾經說,“銀行如果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不過,後來馬雲又解釋說,螞蟻致力於做的是“techfin”(科技金融),不是“fintech”(金融科技),不會革傳統金融機構的命。不過,在今年的朗迪峰會上,關於銀行與科技主題的圓桌討論環節,金融大咖們的發言顯示,銀行正在進行一場自我革命,金融科技也好,科技金融也好,已經勢不可擋。

直擊朗迪|馬雲未能改變的銀行,金融科技會做到嗎?

CFA 上海金融科技行業戰略顧問廖寶琪(右一)主持,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產品部總經理侯雪銘(左一),浦發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萬化(左二),UBS 全球量化服務中國分部總負責人鄭韻清(左四),R3 常務董事、亞太區總監 Carl Wagner(左三)

以下為朗迪峰會圓桌論壇精選內容:

CFA中國金融科技戰略顧問廖寶琪

我們注意到,中國的金融科技在過去的五到十年,其實有一個非常飛速的發展。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第三方支付還有對零錢管理的需求。比如說第三方支付,現在在中國已經有34個億的第三方支付賬戶,餘額寶經過四年很短時間的發展,現在在旗下管理的基金已經超過摩根大通的總的體量。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中國在信用卡的滲透率方面在全球其實是偏低的,人均是擁有0.3張信用卡,跟美國的,比方說美國平均擁有三張信用卡,其實是有挺大的差距,衍生出來對消費信貸的一個很大的需求。

1、銀行和科技金融彼此需要

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產品部總經理侯雪銘:

今年是VISA的60週年,一開始我們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VISA在發展中抓住兩樣東西。一個是通信的變革,起碼有了電話機,這樣商業數據的流動可以通過通信網絡的開始。第二個我相信是計算機,但那個時候不是超級計算機,是超級大的計算機,算力密謀那麼大,這兩個東西令當時的金融科技成為可能。

回到現在的時代裡面,前面講的三方支付也好,包括餘額寶也好,我相信這裡面很多都是抓住了移動互聯網這樣的變化,才延伸出來這麼多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也希望打開自己在全球的網絡,VISA在全球有17000家會員,其中大多數都是銀行,我們在前幾年開發了開發者平臺,令更多金融開發公司更好的利用我們的網絡,服務於走向世界的消費者。

浦發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萬化

技術這是近三年來比較熱的話題,我個人的理解,一方面是科技的進步,到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另外一方面從金融本身來講的話,它也到了一個發展的轉折期,傳統的金融的服務模式,到今天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變化是巨大的。

我一直記得2014年去杭州體驗4G網絡,僅僅過了不到四年的時間,產生了很多的獨角獸企業,新的行業,都是因為科技,特別是金融和科技的結合,所以產生了聚變,聚在一起使金融形態、流程、服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對銀行來講的話,科技公司通過科技的手段,把傳統的金融服務整個顛覆了,包括剛剛講的餘額寶,以及支付的形態,這是對銀行很大的挑戰;另外一方面,也是由於科技的進步對銀行帶來激進。

相比VISA成立60年,浦發銀行成立25年,還算是比較年輕,我們也提出來新的戰略,以客戶為中心,科技打造數字生態一流銀行。數字生態銀行要通過網點、網銀,通過APP服務的客戶,可能是合作伙伴的客戶,可能是從B端到C端的客戶,客戶的定義就不一樣了。

從金融科技的角度講,既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也是讓銀行重生的機會,關鍵在於怎麼把握好科技對銀行的變革。

R3大中華區業務發展總監CarlWegner

金融科技什麼時候開始,因為有Plug and Play,以及有云端的系統。如果小公司要投資一億才能使用金科技,那他還不如購買金融科技服務,金融科技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開始發展的。

Fintech在十年前不需要銀行,現在已經不是這樣子,銀行也需要Fintech,Fintech需要銀行,銀行是保證安全,Fintech是速度快,比較瞭解客人的需求,所以混在一起會讓使用者更方便。

當然區塊不是每個東西都可以用,很多人說現在要,什麼問題用Plug andPlay就好了,為什麼?因為不同的國家或者不同的監管的要求,還是不同的公司的要求,所以區塊鏈雖好,但不一定能合作。(注:R3是美國區塊鏈創業公司,由其發起的R3區塊鏈聯盟,吸引了多家銀行巨頭的參與)

UBS(瑞士聯合銀行集團) 全球量化服務中國分部總負責人鄭韻清

我來的目的也是想了解到底Fintech能如何幫助到券商,我們的角色是投資銀行券商,我是做二級市場的,有兩塊業務,一塊是經濟業務,大家買股票都知道,肯定要去券商開戶的。十多年前就有了,我們一直用算法交易下單。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富豪一個股票不是買幾股,是一百萬股,不可能直接下到交易所去,那樣子這個股票就漲停了,肯定有一個算法,十幾年前就是用統計的方法,現在號稱用人工智能什麼的,人工智能變的比較多維一點,原來就是統計的方法,說穿了就是為了能夠用系統,讓它下單這樣子。

還有交易類的,銀行蠻多的結構性存款這些東西,現在大家想象不到B端的金融機構有多low。我看到一個PWC的報告,五年之後大概50%的銀行都要被顛覆。投資銀行有8%會被顛覆,原因是因為他們是to B的業務,我們怎麼精準營銷客戶,我都是機構客戶,機構也沒幾家,點不夠多,沒辦法做很多獲客這些東西。

因為我的B端的客戶,最後服務的還是C端的客戶,我是to B、to C的模式,怎麼賦能B端更好的獲客也是一個能力,現在也沒有人在做。

2、金融機構出海

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產品部總經理侯雪銘:

我們希望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夠出海,因為國內在移動支付、數據的處理,包括API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

英國與跟歐盟不一樣。歐盟是說我要求你開放,還可以拒絕,但是在英國,你必須開門,必須把我要求的全開,去英國當局一看,就23家說我來幹這個事,開門之後只是把門開了,接下來有很多活要幹。

所以我想我們能夠幫著大家在英國不僅把門撬開了,還可以把生意做到,特別希望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我們願意助我們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這個地方有非常多的成長。

浦發銀行在企業裡面做的很前,想問一下萬總,你在整個佈局,還有數字化的生態圈裡面的建立,你是怎麼一個想法,還有怎麼把這個生態圈建立起來,用什麼樣的一個方法?

浦發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萬化:

我們今年一月份提出數字生態銀行以後,特別是Fintech的崛起,實際上給銀行打了一個很重的一針,這一針就是把數字化的基因要注入到體內。

第一,我們認為數字化要成為銀行的基因。包括數字化的思維,數字化的技術,數字化的方法,不是簡單的把我們的系統構建好,形成信息化,而是要行成流程的數字化,要重構你的銀行體系,比如說講風險,前、中、後的風險,數字化的時代,前面的前面就有風險,包括欺詐等等。

第二,銀行以前是一個垂直行業,面向我們的B端用戶、C端用戶。而未來的數字化,互聯網化以後,已經場景全部分不到生活的細節中,銀行不再是網點裡面才叫銀行,在場景裡面,它的服務形態就是一種銀行形態,這也是數字化時代銀行必須跨出去的一步。

第三,生態是一種共存,共融的機制,而不是你存我亡的遊戲,基於這樣的考慮,提出構建數字生態銀行的戰略,要實現科技盈利,科技必須在生態銀行構建層面要成為一個先行者,比如說今年和百度和科大訊飛和華為和中國移動成立了專門的創新實驗室。

CFA中國金融科技戰略顧問廖寶琪,下面也讓Carl Wegner介紹一下R3,R3也是服務很多海外以及國內的銀行,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介紹,跟銀行合作應用,遇到什麼難點,應該怎麼解決?

Carl Wegner:現在有120個銀行是我們的會員,我們做了50幾個,每個有5到10個銀行,因為這是傳統的區塊鏈,是廣播的方式,廣播有一個缺點,大家看到你在做什麼,匯豐銀行跟UBS會不會你看我,我看你。所以廣播的方式一些限制,速度不夠快,所以自己開始發明我們自己的平臺。

如果用區塊鏈那個特點可以給一個window,現在年底月底發一個報告給央行可以檢查怎麼樣,你可以不給它報告可以堅持多長時間,比較好又可以省時間,這是其中一個可以幫銀行省很多錢,可以花錢在其他的,跟Fintech合作,提供給客人搞不好業務便宜一點,因為很多是在監管的要求。

CFA中國金融科技戰略顧問廖寶琪,下面問一下鄭總,AI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UBS(瑞士聯合銀行集團) 全球量化服務中國分部總負責人鄭韻清,我剛剛也說了,其實量化交易很多,首先它叫量化肯定是基於數據的,從一開始就是基於數據,它就是跟主觀基金的區別。所以從以前我們最早用數據做分析的那批人,只是那時候不叫AI而已。

我們很多客戶是養老金或者一些資產管理公司,或者一些非常大的高淨值的客戶。他們是不相信AI算出來的東西,他們會覺得你怎麼算的,尤其是現在的,至少我們做的交易是所謂的有基於規則的,不然它就跟主觀的無法區別了。

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就是隻能跟私募基金合作,私募基金有一些AI的技術,就說聯合開發,但是這樣的情況下相當於它主觀的想法,我們當他主觀的。不然無法跟我們的客戶交代這個東西怎麼做出來的,我們也關注怎麼樣,現在股市很差,也測試不出來。所以就說靜觀其變。

CFA中國金融科技戰略顧問廖寶琪廖寶琪:我們知道VISA舉辦了三年活動,在中國已經舉辦第三次,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舉辦這個活動的初衷還有結果,還有下一步你們的想法。

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產品部總經理侯雪銘:我們舉辦了三年,整體想法是希望發現有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執行,能夠更快的幫助我們的B端的銀行和其他的支付公司把這個做的更好,這就是我們的目的。明年6月份的場地已經定了,包括市場資金全部拿到了,所以我們還在想題目,但是按照我們以往的一些想法來看,我們會做一個關於VISAAPI的,如果更好的利用VISAAIP創造更好的方案,第二我們更加專注商戶端的解決方案,能更好的賦能商戶讓它有更好的業務,這也是提高消費者體驗。

CFA中國金融科技戰略顧問廖寶琪:下面想問一下萬總,萬總在API銀行,浦發有一個API銀行跟數據生態圈裡頭怎麼有一個協同的效應呢?

浦發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萬化,我們把這個API開放銀行當成是我們構成生態的重要的一個,我們叫基礎性工程,因為API連接、共享就是一個生態特性。所以我們打造API銀行,就是向數字化銀行邁進。

第二在具體實施層面,我們總行業務部門和分行,打破原有的職能的劃分,個金、公金,投行業務,圍繞我們的客戶市場找場景,通過API出發的場景做生態,不管在機構還是平臺還是C端,都按照這樣一種模式重構我們的組織架構模式。

我們看到國外銀行基本上是這個思路,未來一家銀行不只是說現有的公金這個條件,可能就是圍繞客戶的,包括我們看到的組織架構,有一個部門八千人,它就是團隊模式,這個可能是未來數字化銀行,包括生態銀行,包括API建設這樣一種形態,在這個上面我們也在探索。

因為中國的情況和國外又不一樣,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環境,我們監管,包括API發佈以後,香港也發佈了它的API,監管也跟我們密切聯繫,怎麼把API銀行作為行業要求,包括剛才提到的英國的,就是為了讓以後銀行更加開放,但開放的前提是確保數據安全和風險可控。

浦發銀行率先提出這樣的概念以後,接下來一段時間會不斷的迭代,不斷的強化和市場場景的這樣一種探索,希望找到一種適合我們中國,適合我們浦發銀行的一套開發銀行的路。

CFA中國金融科技戰略顧問廖寶琪:下面想問一下Corl Wegner,你們在中國有什麼佈局?

R3 常務董事、亞太區總監CorlWegner,在中國的話我們就是一個會員,就是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外匯清算中心是我們的會員。希望中國的公司可以到國外,為什麼很多公司的業務都配中國市場?因為中國的市場夠大,但在國外的話你應該是要跨國,包括很多國家有中國的人口。

我覺得不管是什麼國際的系統,一定要是配合中國的系統。可是中國的系統也要配合國外的,所以就是互相連。這算API系統化連接是一定的,每個國家有自己的規定,不光是中國,每個國家的PSID還是美國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期望將來可以多一點跟會員銀行,比如說浦發銀行是我們的會員,也是科技公司令我們的系統可以溝通全世界的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