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認同與自信,其後果是相當可怕的


我國傳統繪畫,在歷時性的流播中,已然積澱為一種厚重的傳統,只要“打進去”,必有可觀者焉。但也難免會陷入規範化的模式之中。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堅韌地“打進去”,然後再自覺地“打出來”;也就是說,要結合自己的個性氣質,從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出發,根據具體的創作對象,從傳統的筆墨中“打出來”,最終形成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繪畫語言。圖:崔如琢先生近照。

圖:李瑞環先生評價崔先生《繼往開來一大家》。

大凡真正的藝術珍品,是不會被湮沒的。歷史上有多少名作,在當時並不為世所重,但其價值的光輝最終還是被後人所發現,而那些看似時髦的水貨,即使走紅一時,也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圖:崔先生作品《飛雪伴春》保利香港2016春拍,3.068億港元,本年度全球最貴書畫作品。

大凡真正的藝術珍品,是不會被湮沒的。歷史上有多少名作,在當時並不為世所重,但其價值的光輝最終還是被後人所發現,而那些看似時髦的水貨,即使走紅一時,也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圖:崔先生作品《指墨山水十二條屏》,北京保利2017秋拍,2.4億。

搞藝術,貴就貴在大膽,不落前人窠臼,要師古而又不能泥古,下筆要“我行我法,譭譽由他!”圖:崔先生積墨花鳥作品《盛世荷風》,佳士得香港2011秋拍,1.28億港元成交。

圖:法國前總理薩科齊評價崔先生:《一代巨匠》!

畫家作為社會人,必須關注自然、關注人生、關注社會命運,這會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與前輩畫家比,我們的社會和時代已為今天的畫家提供了歷史上從所未有的、極其有利的生存、發展空間。所以,我希望當代的青年人能永葆厥美,“畫吾自畫”,“不求同群”,自創風格,創作出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來!圖:劉海粟與崔如琢合作《清秋》。

以這樣說,西方繪畫從印象派以後,寫實藝術的發展開始斷裂, 繪畫開始沒落。層出不窮、多如牛毛的這流那派,讓人目眩神迷。但試問,能超過六百年曆史的畫派究竟有幾個?一個都沒有!而我們的中國畫, 一直都是源遠流長的,文脈綿遠,沿濁更清,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命力極其強大。中國畫自魏晉時期即已成型,傳承演變穿越一千六百多年,歷久彌新,益發堅挺。圖:2016年崔如琢向故宮捐款一億元現金。

圖:2008年,崔如琢向災區捐款5000萬現金。

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其後果是相當可怕的。不認同民族文化焉能自信?不自信何談創造?有鑑於此,我們必須正本清源,堅守傳統。倘非如此,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會漸漸喪失,還談何“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圖:崔如琢美術館,地點日本伊豆。

圖:崔先生《春雨瀟瀟》指墨手卷 ,北京匡時2018春拍,成交價1.035億元成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