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平台安全防護

企業大數據數據源接入越來越多、數據量越來越大、平臺越來越複雜,保存了很多企業敏感數據,甚至客戶隱私信息。隨著數據商業價值的增加,針對數據的攻擊、竊取、濫用、洩露等活動的持續氾濫,企業面臨著嚴峻的安全風險。

安全風險及事件存在以下特點:一、風險成因複雜交織,既有外部攻擊,也有內部洩露,既有技術漏洞,也有管理缺陷;既有新技術新模式觸發的新風險,也有傳統安全問題的持續觸發;二、威脅範圍全域覆蓋,大數據安全威脅滲透在數據生產、交互和消費等大數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數據源的提供者、大數據加工平臺的提供者以及大數據分析服務的提供者等各類主體;三、事件影響重大深遠,數據洩露影響面廣,對用戶隱私造成極大損害。從企業角度,建議運營者規範數據開發利用規則明確數據權屬關係,重點加強個人數據和重點數據的安全管理,針對採集、存儲、傳輸、處理、交換和銷燬等各個環節開展全生命週期的保護,從制度流程、人員能力、組織建設和技術工具等方面加強數據安全能力建設。

大數據平臺安全防護

安全防護體系的建設需要遵循“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的安全防護理念,從技術層面上考慮物理設施的安全,終端安全、網絡安全和雲平臺安全等方面。平臺安全管理要強化數據權限控制、數據脫敏和隱私保護和數據可信賴管理。橫向涵蓋數據流向各環節、縱向平臺架構分層進行防護,規劃和設計從網絡、平臺、數據、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考慮安全防護,構建安全防禦體系。

整體架構上橫向主要是在數據採集入口增加安全網關、防火牆防護;建立數據安全隔離區,集中進行數據對內外交互、數據出口側增加數據防洩漏設備,在交互過程對數據進行授權、隱私保護、水印、加密傳遞等處理。縱向從大數據平臺硬件資源層加強漏洞檢測版本補丁更新、Hadoop組件進行安全基線掃描。數據層面:管理上對數據進行敏感等級分類、安全保護機、操作規範制定,根據規則對現有數據進行脫敏處理;應用租戶,可通過4A等安全平臺進行授權及合規操作等。

網絡安全:

一、內外網物理隔離:大數據平臺部署在企業內網,與外網物理隔離杜絕安全隱患。對網絡通訊進行監控,如果發現任何來自於網絡內部或外部的黑客入侵或可疑的訪問行為,可做到及時的報警與阻斷,通過網絡平面隔離的方式來保證網絡安全。

二、數據採集安全防護:對內對外系統數據採集網絡入口部署防火牆、安全網關,建立數據隔離區,完成大數據平臺內外部系統數據交互,保障安全。

三、數據共享安全防護;多租戶隔離,實施多租戶訪問隔離,數據安全等級劃分以及基於標籤的強制訪問控制,提供數據訪問授權模型,提供全局數據視圖和私有數據視圖,提供數據視圖的訪問控制。通過數據隔離區,實現大數據平臺數據對企業內外部數據共享,在網絡出口處部署數據防洩漏設備,實現敏感數據保護。

四、數據傳輸安全防護:用戶隱私數據脫敏,提供數據脫敏和個人信息去標識化功能,提供滿足國際密碼算法的用戶數據加密服務。各類用戶可通過數據共享發佈平臺訪問大數據平臺,提交訪問數據請求,訪問代理層收到用戶訪問請求後,根據用戶權限分析所要訪問的數據,與脫敏及訪問策略映射庫進行比對,對需要脫敏的數據進行脫敏然後加密傳輸展示給用戶。

五、流量異常監控:搭建數據流量異常監控平臺,能夠實時監控平臺出現的各種網絡問題。對網絡中所有傳輸的數據進行檢測、分析、診斷,排除網絡事故,規避安全風險,有效的提高網絡性能。

六、數據容災:為集群內部數據提供實時的異地數據備份容災功能,數據庫對外提供跨數據中心的容災機制。

大數據平臺安全防護

平臺安全:

一、硬件安全:主機安全漏洞掃描,系統版本補丁更新,防病毒處理等。加強主機口令、操作管理,減少非法登錄。定期備份系統和文件數據,能夠快速修復主機的系統問題。建設大數據系統的網關/防火牆,外部攻擊首先需要衝破代理的保護才能進一步攻擊大數據平臺,增加惡意用戶的攻擊難度。

二、組件安全:組件安全針對大數據的主流平臺HDFS、HIVE、HBASE、Storm、Spark等進行安全基線掃描,分別提出身份、認證、授權、審計等配置方面檢查方法,並形成可操作的手冊和可執行腳本,並整合入SMP系統管理;增加對大數據平臺漏洞信息的管理及處理。

三、存儲安全:存儲安全包括數據的加密存儲、訪問控制、數據的封裝、數據的備份與恢復以及殘餘數據的銷燬。敏感數據脫敏保存,禁止明文存儲。加強數據文件的校驗,保持分佈式文件的一致性。根據安全要求,授權訪問數據。定期備份數據,一旦發生數據丟失或損壞,可以利用備份來恢復數據,從而保證在故障發生後數據不丟失。

四、應用安全:用戶認證,多租戶納入4A平臺集中管理,接入4A平臺管控的大數據平臺必須開啟Kerberos認證配置,以集中管控大數據平臺的多租戶信息。金庫訪問:當多租戶沒有明文數據的查詢權限,經審批可以通過金庫模塊獲得明文數據的查看權限。

大數據平臺安全防護

數據安全:對數據進行敏感等級分類、安全保護機及操作規範制定。根據敏感數據規則定義對平臺存儲敏感數據識別、打標及打標數據的分類分級訪問控制;根據數據敏感規則,掃描引擎、掃描數據庫敏感數據,生成敏感數據及訪問策略映射庫。

管理保障: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保障制度和規範,安全策略管控方面做到集中管理、集中修訂、集中更新安全規則,從而實現統一的安全策略實施,安全管理員能夠在中央控制端進行全系統的監控;安全保障要求方面按照規範要求進行數據訪問、應用操作。相關制度包括對外合作安全管理(外部業務合作和外部代維代建)、內部安全管理、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應急響應機制、資產設施保護和認證授權管理等。

大數據安全防護體系的建設,需要對大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內部的各個模塊進行詳細的研究,通過多種手段保障企業級大數據平臺的安全,最終構建大數據安全管控平臺,實現敏感數據隱私保護,降低企業運營風險;規範大數據平臺操作流程,保證開源系統的安全,做到大數據平臺系統“事前可管、事中可控、事後可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