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火種劉集支部和《共產黨宣言》的傳奇故事


1920年,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將《共產黨宣言》首次譯成中文,正是這版油印冊子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火炬。

首版系平裝本,長18釐米,寬12釐米,書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半身像,書名從右至左排列,只是“共產黨宣言”錯排成“共黨產宣言”。

山東廣饒縣大王鎮劉集村,魯北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落。上世紀20年代,王盡美、鄧恩銘等共產黨人在這秘密開展活動,王盡美介紹劉子久入黨。1925年春,劉子久受組織委派,回到劉集建立起中共劉集支部。中共劉集支部隸屬中共濟南地方執行委員會,是魯北農村地區最早的紅色政權,在“益、壽、臨、廣”四邊縣區被譽為“小莫斯科”。

1926年農曆正月十五,回家省親的濟南女子職業學校教員、黨員劉明輝來到村黨支部書記劉良才家中,將自己珍藏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版中文譯本,交給了劉集支部第一任書記劉良才。她神情凝重地說:黨員都應該學一學,它會讓我們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後走的路。

在血雨腥風的日子裡,白色恐怖籠罩全國。676種書刊被國民黨列為“非法禁書”,《宣言》名列榜首。劉良才冒著生命危險,在住宅牆角外挖了一個隱蔽地窖,把書藏起來,躲過敵人無數次搜查。

1931年2月,劉良才接到省委命令,赴濰縣任縣委書記。臨行前,他把《宣言》鄭重地轉交給村黨支部委員劉考文,叮囑他千萬要把書保存好。劉考文深知責任重大,他把書看得像命一樣珍貴。形勢稍一寬鬆,他就組織黨員群眾學習。一遇緊急情況,他就趕緊把書藏進糧食囤底、灶頭、房頂瓦下、鳥窩,使敵人的多次搜查落空。


次年8月,博興暴動失敗,廣饒縣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劉考文意識到,自己隨時都可能被捕。死,他並不害怕,但決不能讓《宣言》落在敵人手裡。他想到,共產黨員劉世厚憨厚老實,平時不太引人注目。他悄悄來到劉世厚家,把《宣言》交給劉世厚。不久,劉考文被捕,劉良才在濰縣英勇就義。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1933年,劉世厚毅然攜帶《宣言》離開故土,沿路乞討為生,輾轉膠東半島,一去就是4年零8個月。

1941年1月,日偽軍對劉集血腥屠殺,萬幸的是,劉世厚事先把《宣言》埋在床底,躲過劫難。 1945年1月,日軍再次對劉集“掃蕩”,慘無人道地放火屠村。已逃出村的劉世厚見狀,冒著熊熊烈火,衝回村裡,爬上房頂,從牆縫裡取出裝著《宣言》的竹筒,使《宣言》免於被焚。

1975年秋天,廣饒縣文管會的同志到劉集村,召集老同志座談革命歷史和徵集革命文物。負責保存這本《共產黨宣言》的84歲老人劉世厚將其捐獻給國家,珍貴典籍終得以重見天日。

不久,這本《共產黨宣言》便被正式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這本《共產黨宣言》仍珍藏在廣饒縣博物館內,它也成為中共山東黨史上最為珍貴的革命文物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