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最近,有座圖書館火了,眾多網友翻山越嶺地去打卡,據說現在預約都很難。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它位於北戴河阿那亞新區,面朝大海,稜角分明地矗立在沙灘上,四周再無其它。唯有湛藍的海水,海風捲起的白色浪花,以及這座只有混凝土和原始木材建成的房子。

到達這裡的方式也很特別,沒有車道和捷徑,只能一步一步在沙灘上走幾百米才能抵達。

到了這裡,彷彿就到了世界的盡頭,孤獨感油然而生,“當你走進去,你能感受到僅僅屬於這片海的光線、風和聲音”,所以被稱作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

但我並不認為,它能稱得上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孤獨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孤獨。我們不可能每天多去北戴河去尋找孤獨,但我們每天都需要面對孤獨。

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應該搭建在自己的內心。它不是作秀,不是表演,是我們每天的日常必修課。

因為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真正能撫慰自己的,只有自己。

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我的孤獨也獨一無二,我是我自己心靈的工程師,我搭建起來的孤獨圖書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1

蔣勳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孤獨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逃避孤獨的人,他們必須成群地待在一起,打發空虛的自己,或者拿著手機不斷地刷視頻,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然而當他們回到自己的房間,或者放下手機時,反而有更大的空虛襲來。

越是逃避孤獨的人,越容易對抖音之類的短視頻,對遊戲上癮。很多人從外表看來非常成熟,但是心理年齡卻還是一個小孩,脆弱、不堪一擊,我們稱之為“巨嬰”。

我們現在的教育,捨本逐末,大都是通過撒雞血、灌雞湯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獲取知識、如何拿到高分、如何獲得成功。這就是為什麼雞湯盛行、知識付費盛行的原因。

卻沒有告訴我們,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面對自己的孤獨,如何搭建自己內心的孤獨圖書館,做一個精神世界充盈而豐富的人——我們缺失的是人文教育。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巨嬰”,那麼多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

每個人都應該閃閃發光,每個人都應該像花朵一樣綻放。很可惜的是,很多人的“自我意識”還沒覺醒,就已經夭折,很多人還沒來得及開花,就已經凋謝。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我們不得不按照環境給我們分配的身份和角色去生活,成為一個母親、一個公務員、一個公司白領,唯獨,不是我們自己。

我們把自己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樣子,過一眼能看到頭的生活,“30歲就死了,70歲才埋”。

我們不敢去面對自己,都忘了去問問自己,你是誰?你為什麼而活?你的天賦在哪裡?你想要什麼樣的人?你的夢想是什麼?

2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簡單五個字,卻有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當頭棒喝。

但我們古人的教育裡,認識自我是最基本的一門功課。

比如儒家的誠意正心、修身養性之道。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思是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認識自己最真的本心。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這可以說是古人開出來的一劑良方,專治當代人的焦慮、煩躁、抑鬱等心理病。

還有道家的清靜無為,佛家的“見自性”,都是在講如何與自己相處。

如今,當原本是人類心靈工程師的老師們化身為雞湯達人、成功學導師,告訴大家“高考贏了穿皮鞋,高考輸了就穿草鞋”,鼓勵大家“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時,我們的自我認知教育、孤獨教育就得靠我們自己了。

這門人生的一門必修課,我們只能只能靠自己——我們只能跟自己對話,跟自己作戰,找到自己的天賦,接納自己的平凡,馴服心中的猛獸。

就好比《西遊記》裡的悟空一樣。

悟空從石頭縫裡蹦出來,剛開始是懵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再後來是探索,拜菩提祖師為師,教他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

但跟我們現在的老師一樣,菩提祖師教給他技術,卻沒教他“孤獨學”——修身養性、誠意正心。

於是,他開始迷茫和自我否定,“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有這變化又如何?”

再後來,是叛逆,是青春期的躁動,“我要這天,遮不住我眼!”開始大鬧天宮。

對應到我們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是鄉村非主流,是農業重金屬,是打架的小混混,用幼稚的自我意識,來對抗想要同化我們的權威、主流。

顯而易見,我們最珍貴的自我意識沒有得到疏導,反而受到了打壓。

這個時候有人選擇了向上迎合,成為了五道槓,被各路神仙收為小弟,有的人選擇向下,成為了平庸的人,成為了網癮少年,更甚者成為了為害一方的妖魔鬼怪。

而孫悟空在五指山被壓了五百年,在孤獨中開始“自我觀照”,重新開始認識自己。

之後他遇到了不那麼完美的師父,遇到了同樣在不斷尋找自我的同類,他們一樣有著普通人該有的“貪嗔痴”,但他們一路上降妖除魔,在我看來,其實降的是內心的妖,除的是內心的魔,馴服的是內心的猛獸。

他們最終認識了自己,戰勝了孤獨,成為了覺悟者。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妥協了,選擇了平庸,有的人成功了,選擇了接納,有的人走火入魔了,輕者矯情,重者抑鬱。

孤獨也是有境界之分的,有的人深陷於孤獨,而有的人把孤獨活成了一種美學。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古人講到君子修為,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慎獨,這是儒家修行的必經之路。

到了一定的境界,是莊子的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剛開始是楷書,橫平豎直,一絲不苟。之後是行書,行雲流水。到了一定程度,就是草書了,就癲狂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就是我了!”

在這個降妖除魔、天人交戰的過程中,最終戰勝自己的人,你終將看到自己的內心開出一朵花來,你就成了你自己內心宇宙的王。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臺詞,叫作“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我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我要這諸佛都煙消雲散。

3

在孤獨的修煉中,閱讀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島上書店》說:“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

閱讀原本就是孤獨的。不管外界的喧囂與寧靜,一個人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就能與世隔絕,只與內心對話。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孤獨著,卻有安全感。

卡爾維諾說,讀書是個孤獨的行為,她把書當成牡蠣的貝殼,鑽進書裡就像躲在貝殼裡一樣安全。

所以,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圖書館,其實在我們自己的內心。

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搭建。

我們獨自一人,搭建起自己內心的大千世界。“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你用你想要的顏色去塗抹它。它可能在荒涼的海邊,可能在青蔥的田野,可能在熱鬧的都市。

你把你看過的書放進去,你把你走過的山和大海放進去,你把前輩的教誨放進去,你把你深沉的思索放進去。

你把月色一兩放進去,把老酒半壺放進去,把吃過的苦放進去,把流過的淚放進去。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然後等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圖書館,盛得下整個宇宙。你面朝著自己或是素淡或是五彩斑斕的圖書館,內心充盈且澎湃地對自己說,看啊,這是朕給你打下的江山!

是的,這個圖書館是屬於你自己的。它也只能屬於你自己,因為它是用你的孤獨搭建起來的,它才是最孤獨、最獨一無二的圖書館。

於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於空間的無盡的空白裡,於天地玄黃中,於宇宙洪荒裡,或拈花微笑,或愴然涕下,或對影成三人,或窮途而哭,或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這個時候,你就能理解陳子昂的孤獨,理解李白的孤獨,理解阮籍的孤獨,理解王維的孤獨。

騙人!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根本不在北戴河

“少年,我看你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孤獨學’奇才,維護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這有本秘籍——《孤獨修煉手冊》,見與你有緣,就十塊賣給你了!

只要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跟著它勤加練習,日後必成大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