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產學研"融通創新" 管理學院大有可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對此,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頗有思考。"對高校來說,人才培養始終是科研的第一成果",他表示,推動產學研"融通創新",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從而培養優質"雙創"人才,進一步服務教育、學科、經濟以及科技等蓬勃發展,管理學院大有可為,且肩負重要使命!

那麼,他口中的"融通創新",或者說他眼中的"融通創新",到底是何含義?管理學院在推動產學研"融通創新"的過程中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以下整理自採訪實錄)

融通,要麼融,要麼通

在魏江看來,與以往的融合、協同創新不同,"融通創新"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是"融",即融合。意思是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要融合發展,消除不同機構與不同門類間的"割裂"現象。"融"是"協同"的概念,往往體現在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如何在具體的項目或產業上實現協同。

其次是"通",也就是"暢通"。實際上,要實現完全的融合是行不通的,因為不同部門有不同的使命、目標和任務,比如高校做基礎研究,科研院所做技術研究、應用研究,而企業則是做產業化。

所以關鍵是要"通",要消除從技術產生到產業化過程中的一個個障礙,打通這個"管道",才能實現無障礙流通。

魏江:產學研

"'融'不起來就要'通',要麼'融'要麼'通',這是我對'融通創新'概念的理解。"魏江說。

新時代,管理面臨新需求、新挑戰

我們知道,在實現產學研"融通創新"的過程中,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作為"當事人",都將分別扮演不同角色。那麼,管理學院作為高校中助推創新創業與商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又有著怎樣特殊的使命?

對此,魏江表示,"融通創新"的提出,對管理來講,實際上是面臨了一個新的需求與挑戰。

他說,過去的"融合創新""協同創新",往往是指以技術創新為主體,實現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而如今,社會發展到新時代,單靠技術本身來解決其中的障礙,已經進入"瓶頸"。因為這不只是技術的問題,還涉及制度、法律、人才等問題,特別是管理機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問題。

"科學家的關注點是物,物的背後更多是人的作用發揮,而制約人的作用發揮的因素有很多,如體制、機制、治理、文化等。而管理所面臨的新挑戰,就是要發揮大作用,實現從物到人的結合。"魏江說。

魏江:產學研

實現融通創新,管理學院大有可為

魏江強調,融通,融了不一定能通,只有先通了,才能實現融,從而進一步實現互融互通。因為"融"是讓不同機構共建平臺與網絡,而"通"則是構建無障礙的"流通管道",是連接平臺與網絡的必要條件。

那麼在此過程中,為何說管理學院大有可為?

"因為融通創新需要從傳統的平臺和網絡延伸到人的因素,而管理學院可以讓管理發揮大作用,推動從物到人的結合,以助推融通創新的實現。"

"此外,放眼當今的創新,很多都是戰略上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知識產權管理方式的創新,以及整個價值鏈和價值網協同的體系的創新。這樣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管理學院去聯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構建多種支持融通創新的新模式,以開放的平臺化、網絡化思維辦學,從而建立起開放創新的生態系統。這也是浙大管院所提出並正在實踐的發展戰略之一。"魏江說。

浙大管院平臺化、網絡化的開放辦學藍圖

如今,組織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企業和高校間的鴻溝也越來越小,這樣的時代趨勢,要求高校必須要實現產學研"融通創新",進行平臺化、網絡化的開放辦學。

那麼,浙大管院如何去做到這些?對此,魏江透露,首先要搭建一個人才融通的平臺和運營機制;第二是實現知識的融通;第三是實現思想的融通,包括智庫的融通。

(1)人才培養的融通

"融通創新"的關鍵在人、制度和組織,而從人的層面來說, 管理學院要實現人才培養的融通,一是要培養優秀的人才,與外部實現融通;二是要把外部具有優秀領導能力的高層次管理團隊或管理者,引進來(並不是招進來,而是協同辦學,如MBA特聘導師),實現與管理學院的融通。

魏江:產學研

具體而言,人才培養的融通,首先是要實現科學研究與教學的融通。因為人才培養始終是科研的第一成果。

比如我們要把浙大管院打造成企業的人力資源平臺,歡迎企業來我們學院建立人力資源中心、人才選拔中心以及培養中心等;再如我們現在的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方面讓企業共同參與到我們的人才培養中,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培養的人才更早的去了解和融入社會。

其次是科研方面的人才融通,一定要緊密結合中國企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時代所需的人才。

比如我們所打造的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它其實也承擔著人才培養的使命;再如我們與阿里巴巴、華為、海爾等知名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將優秀企業家請上講臺,共同參與設計課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

此外,人才培養的融通,還包括如何將知識更快的傳播到企業中去,這也是浙大管院特別注重對高層次管理者進行專業學位培養的原因。

魏江強調,為了更好的將我們的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無縫對接,未來,我們將在深圳、重慶、浙江等,建立"一主多翼"的發展格局,以進一步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融通。同時,我們也將打造更加國際化與高端化的EDP教育,從而真正打開邊界,實現開放辦學。

(2)知識的融通

知識的融通,主要體現在知識的創新上。魏江表示,浙大管院推行"好教師、好學者、好員工"三好價值觀,其中"好學者"就要求老師們必須紮根中國最新實踐,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從而使我們創造的知識能夠 "頂天立地",實現融通與成果轉化。

比如,浙大管院近年來為紮根中國最新實踐做研究,推進與企業的合作對話,與海爾、中集、華為、阿里、大北農、方太等能夠引領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企業,成立了一系列聯合研究中心,並通過與這些企業的融通創新,創造出中國自己的理論,我們稱之為"浙大學派"。

魏江:產學研

同時,我們與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科研中心,將中國理論嵌入全球;我們也在國內建立了浙江大學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等多個特色科研機構,創新中國管理科學,服務中國實踐。

(3)思想的融通

魏江強調,除了人才培養的搖籃,大學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引領社會發展的思想庫和智庫。而要實現思想的融通,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智庫的建設。我們要及時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研究,提出我們浙大以及管理學院的解決方案。要把我們的研究平臺打造成智庫平臺,並不斷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可應用的思想和方法。

這也是浙大管院多年來所努力在做的事,比如我們的創新基地,是浙江省和教育部的智庫;我們建設的浙大科教戰略研究院,也是科教的智庫。

二是舉辦一系列品牌化的高端論壇與高端國際會議。比如,浙大管院和阿里巴巴聯合舉辦2018新年論壇,還有全球化製造與中國國際論壇(GMC)、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管理教育國際會議、浙江大學全球創新創業論壇、浙江大學全球浙商論壇,以及和其他企業合作舉辦的一系列論壇等。

三是發佈一系列影響社會的指數、排行榜。比如,浙大管院持續發佈的中國企業健康指數、中國企業創新指數、上市公司內控指數等。這些都有利於引導中國企業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與我們的願景"培養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健康力量"相契合。

四是要不斷的編著和出版高水平的專著、教材,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思想文集。比如浙大管院正在做的"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浙商管理思想與管理學史"系列著作。通過深入挖掘中國企業發展案例、企業家的思想和智慧,總結中國管理取得的經驗和成功背後的理論,再把這些成果擴散出去,影響社會。

而對於浙大管院的未來開放辦學藍圖,魏江圍繞浙大管院的使命"創造管理科學發展的新理論、新方法,為人類貢獻管理思想與智慧,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社會責任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未來領導者",提出要把浙大管院建設成一個平臺組織、網絡組織、開放組織。

他說,浙大管院要實現融通創新,就要變革整個學院的運營體系與模式,要融合並打通外部的社會資源、人才資源,包括一些企業捐贈。在他看來,捐贈並不是單純的給錢,而是融合資源,為做好思想傳播與人才培養而捐贈,就像現在很多企業家設立創業基金、人才基金、商業模式研究基金等,都是圍繞人才、知識和思想而設立。

"總之,浙大管院要打造的是一個沒有邊界的開放性平臺,並支持每一位老師、學生圍繞學院使命,去思考與價值創造,從而真正實現思想的融通。"魏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