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一個村,一座山,一股水,一個人,每一個村子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山因村秀,村以山名,村東有一孤山,千百年來,形如雞蛋,獨臥蒼穹。引用《金鎖玉關》的記載,古有"二龍戲珠""十山九回頭"之說,孤山乃"金雞抱蛋"的罕見地貌。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冬日下午的陽光將小山村分出明暗。湛藍的天色,與村中青綠的碧瓦交相映襯,乳白色塗牆與山莊簡明淳樸的主色調相得益彰。北依巍峨太行,南俯名山王屋,析城山東麓,餘脈腳下,群巒起伏的四山環繞下,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孤堆底村坐落其間,幽然嫻靜。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饅頭山——這是村子裡咿呀學語的孩童賦予孤山的新名詞。巷子口,幾個半大的稚嫩小鬼正在戲耍,隨著他們胖嘟嘟粉嫩嫩的指尖遠眺,孤山外貌頗具幾分神似。在他們無邪的眼中,孤山宛若餐中的饅頭一般,寓意著豐收也好,充滿靈性也罷。率真純樸的心態,與世隔絕的境界,拂動一草一木,邁過一磚一瓦,孤堆底正摘下朦朧面紗向遊人一步步走來……、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逢春暖花開之際,孤山四脈,方圓500畝馬榴花開,遊人如織,群色耀眼,蜂蝶與秀山共舞,奇香與綠色交匯,遍野爭相披錦繡,群巒青翠落人間。在這裡,登高望遠,踏春盡興,動手植樹認養,悠自採摘野菜,拔灰菜小蒜,做馬榴花小吃,在渾然天成的自然氧吧中洗滌身心,淨化靈魂,品嚐純綠色蔬菜瓜果之餘,感受農家風情的無窮魅力。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村側古西溝河道,自西向東蜿蜒,村南三百米石崖之下,南泉古井的轆轤老軸,在側畔湧動的叮咚泉水中,不知已流過多少個歲月。泉水冬溫夏涼,甘澤入口,特殊的地貌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益壽之效受到很多外鄉人的青睞。一眼泉,一口井,大自然用它的恩澤哺育著孤山腳下的淳樸素民。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日暮餘暉,沿村邊的龍江水庫漫步,聞一聞泥土清香,聽一聽蛙叫蟬鳴,賞一賞鄉村月色,那種迴歸自然的親切感,盡在不言中。而當夜幕降臨後,村文化大院裡那歡快的旋律又響徹了寂靜的夜空,村民們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遊人圍坐在篝火旁,哼起悠悠的山歌,紅彤彤的火苗映紅了他們花一樣的笑容……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有田就有埂,有埂必有桑,春來一片綠,冬去一線白。陽城作為全國著名的蠶桑之鄉,名冠古今的陽城蠶繭,使得蠶桑業一度成為陽城的經濟支柱。而孤堆底的先民們在傳承蠶桑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相融滲透,桑、蠶、絲與詩、禮、俗文化符號的交織,鑄就了蠶桑習俗千年的內涵。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村北岸崖,蠶桑民俗文化園。原木為梁,青石為牆,抹以石灰白牆,精緻之餘,感嘆遠古先民的細緻純樸。走進大殿,恍若信步在蠶桑文化的史卷中,一幅幅壁畫,一張張織機,一縷縷蠶絲,從嫘祖教民養蠶,聖王桑林觀桑到蠶繭脫絲,繅絲技術的發展,折射出農耕文明下的盛世輝煌。時至今日,傳統蠶桑已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農耕織景也已逝去。值得慶幸與欣慰的是,村裡已經將古老的蠶桑申請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這門古老的技藝得以在更廣泛的空間範圍中延續與傳承。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談到孤堆底村,不能不提到一位紅色先驅,黨的好乾部——孫文龍。1931年出生在孤堆底一戶普通農家的孫文龍,早年參加革命,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優越的省委機關回鄉支援農村建設,歷任陽城、武鄉、屯留三縣縣委書記,鞠躬盡瘁,積勞成疾,1982年因公殉職,逝於任上。他親民為民愛民,廉政勤政善政,深得三縣人民的愛戴,因而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為"蠶桑書記""糞簍書記",被譽為"太行山上的焦裕祿"。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青石為骨,綠樹作衫,集清代建築、現代景觀於一體的孫文龍紀念館肅然屹立在孤山腳下,這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完全由社會各界和村民們自發捐資修建的紀念館。館內外松柏林立,滿目青翠,香花槐、黃金槐柔枝曼舞,館內深處,碑林疊嶂,梯次環繞,彙集了全國罕見的碑林建築群,丹青流韻下的碑林文化在這裡熠熠生輝。

孤堆底村|孤山腳下的淨土田園

孤堆底村,一個紅色資源和綠色產業深度融合的美麗山村,在南太行山深處悄然綻放。


交通路線:

駕車走晉陽高速,陽城出口下,至縣城,經河北鎮,沿鄉道驅車20分鐘即到。

周圍景點:

蠶桑習俗非物質文化遺址、夏季生態採摘園區自主採摘、孫文龍紀念館瞻仰紅色精神,傍晚在附近的水庫乘舟垂釣,夜幕臨近還能領略到獨具特色的紅色篝火晚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